山西高平 游仙寺(北宋至清.国五)(上)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游仙寺位于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 

规模宏大,周设群芳套院,山门壮丽,崇楼峻阁,三进院,设前殿、中殿和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游仙寺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金元明清屡有增修,现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三间见方,单檐歇山,前后檐皆装木灵花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硕大,梁架彻上露明造。中殿金代建,五开间悬山式,六架椽屋,梁架规整,结构牢固,稳健庄重,此寺为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寺外东山坡有八角七级砖落一座,是元至元七年(1290年)所筑。

该寺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现存前殿仍为宋代原物,其馀均为后世历代增修。寺内主体建筑毗卢殿(前殿)为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所建,现为宋制。殿宇三间,平面呈方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外观庄重稳健,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斗栱为单抄单下昂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与昂几乎完全相同。这一形制在山西其它宋代建筑中虽有所见,但时间上已晚于高平游仙寺前殿一百馀年,可知是这一形制之中的先例。

“夫县南有寺曰慈教院,乃长平之巨刹,时敕赐之蒙林。古碑有云,始于大宋淳化元年……时本邑有劝农官姬之政,仰师道德,督众鸠材,创成寺宇。蒙敕赐额曰游仙寺。”这是立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游仙山慈教院记》中的一段碑文。

在游仙寺内,现存一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重修游仙寺碑记》,碑文记载:“游仙寺建自唐大历年间,规模宏敞,依山临水,高耸逼天,盖岿乎泫氏一巨观也,仰一方重镇也。”立碑者落款“邑庠生后学弟子”许纳揆。

“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779年),如果游仙寺确实创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应该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庠生”是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碑上的这段文字,是许纳揆听祖父生前常与朋友聊起的话题。有一年,牢记祖父之言的许纳揆偶至游仙寺,眼前的情形令他目击心伤。在他的游说下,寺院僧人到附近13个村庄施舍,众善男信女“于是捐谷捐银”。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游仙寺开始重修。5年后,修缮完毕。历史上,游仙寺的钟声悠扬浑厚,钟声传得很远,能唤醒附近的山林乡村。如今钟声不闻,就连钟鼓也不知所踪,但“游仙晓钟”却成高平古八景之一,流传至今。

关于“游仙晓钟”,清乾隆版《高平县志》记载:唐代有位叫李通敏的读书人,号游仙。在此地读书时,常因早晨贪睡贻误读书而犯愁。某夜,仙人吕洞宾为其托梦,说寺外书房埋有大钟,何不挖来使用?次日,李通敏便带小僧掘地,果然挖出一口大铜钟。看到高2米、直径1.6米的铜钟,众人皆大惊。后来,众人将铜钟挂在寺东侧的钟楼上。从此,每天早晨寺内僧人敲钟诵经。由于钟声能传播数十里,周围学子听到钟声后即起床晨读苦学。

据史料记载,李通敏为李唐皇族后裔。之后,李通敏的后人就一直生活在游仙山一带。到金元时期,李氏家族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李晏,一个是其子李仲略。父子二人均为进士,同朝为官多年。在游仙寺内现存一通元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的《十方慈教院施地记》石碑。尽管碑文略有残缺,但从现存碑文仍然可以看出其叙述的内容。这通碑文记载了李仲略之子孙施地与游仙寺的始末。

原来,李氏后人将位于游仙寺西的六十余亩赡坟地施予游仙寺,供佛斋僧用度。而寺僧要看守先茔,在其先祖的祭日作供养,并规定寺院不得买卖土地,李氏子孙不得向寺院索要土地等。从碑文可以看出,李氏一族与游仙寺确实存在特殊的关系。“高平古泫氏县也,拥县皆青山。县之南约十里,一峰巉绝,此群山为秀者,游仙山也。迹山之名,有字来矣。金故李文简公六世祖通敏尝隐居于此,百岁而仙去,故名其山游仙。阳崖松柏之间,殿阁参差者,慈教院也。地即文简公六世祖隐居之所,后为慈教院。”细细品读碑文得知,这位洒脱的皇族后裔是在百岁后才去世的。他去世后,所隐居的深山才改名游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