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黄冶三彩窑址(唐.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黄冶唐三彩窑址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窑址面积16万㎡。这一带沿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都发现了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2001年,黄冶三彩窑址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年以后的2006年,国务院再度将白河两岸分布的其他窑址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冶三彩窑址合并,更名为巩义窑址。
唐三彩双耳盂,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代绿釉碗,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代黑釉钵,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代黑釉瓷三足炉,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三彩双耳盂,1976年巩义市小黄冶窑址出土
唐三彩贴花炉,1976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
唐代素烧洗,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三彩洗,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三彩三足炉,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代素烧三足炉,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唐代垫板,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三彩瓷是巩义窑址的一大亮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2012年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注:巩义在唐代属洛阳)。

巩义窑址发现的白瓷,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质优者可与明清景德镇脱胎白瓷相媲美,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关于河南府贡白瓷的记载,"开元贡白瓷",其产地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巩义窑址。
唐三彩钵,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黄冶河谷(玉川)是唐三彩的发祥地

巩义窑址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式微于宋、金。窑址发现于1957年。截至目前黄冶唐三彩窑址共发掘面积2015平方米。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地层堆积一般厚4米左右。最深的达6米以上,包含了汉、隋、唐、宋元四个不同阶段。出土了一大批完整和较完整的白釉、黑釉、黄釉瓷器标本,尤其是出土的不少精美瓷,如贯耳瓶、炉、罐、钵等大件器物,
唐代淡黄釉绞胎枕,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存
黄冶窑的主要遗迹有:窑炉、作坊(辘轳坑、练泥池、釉料坑)、淘洗池、沉淀池、陈腐池、水井、道路、墓葬、灰沟和灰坑等。出土遗物以三彩制品为主,器形有盆、碗、盘、豆、碟、盂、杯、罐、钵、炉、灯、水注、净瓶和三彩俑类陶塑、范模制品兔、龟、蛙、马、羊、狗、狮、虎、象、骆驼、子母猴、车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白釉、黑釉、酱釉、黄釉瓷。

黄冶窑的主要遗迹有:窑炉、作坊(辘轳坑、练泥池、釉料坑)、淘洗池、沉淀池、陈腐池、水井、道路、墓葬、灰沟和灰坑等。出土遗物以三彩制品为主,器形有盆、碗、盘、豆、碟、盂、杯、罐、钵、炉、灯、水注、净瓶和三彩俑类陶塑、范模制品兔、龟、蛙、马、羊、狗、狮、虎、象、骆驼、子母猴、车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白釉、黑釉、酱釉、黄釉瓷。











前一篇:河南郑州古荥冶铁遗址(汉.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