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二宜楼(清.国四)(二)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二宜楼创建者是清初“乡饮大宾”蒋士熊(1678—1744年),仙都镇大地村后井自然村人,排行第五,择址蜈蚣山麓从后井迁出,居二宜楼,为第二后井人,故时人称“后井二”。
古水井,一井三眼
楼外的“旗杆”底座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
大门外的“传声洞”
传声洞
两扇大门外包铁皮,足有十几公分厚
顶部有“泄沙漏水孔”专防敌人“火攻”
乡规民约
地下排水设施非常完善

天井里的古井
分名为“阴泉”和“阳泉”,组成太极的阵型


































蒋士熊少时家贫,外出谋生,雄心壮志,中年后衣锦还乡,积巨资建造大土楼。蒋士熊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选择二宜楼地址,购买土地良田约1000多亩;雍正十三年(1735年)募建玄天阁后,着手规划二宜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秋,筑此罕见的大圆楼的基础工程,其间改造河道500多米,建造亭台两座,挖掉小山包一座。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宜楼主体工程全面动工。二宜楼工程浩大,蒋士熊积劳成疾,工程未竞而辞世。其妻魏颜娘有贤德,生6子17孙,教子有方,男亦商亦学亦农,妇孺佐园林,并承志续建土楼。命名“二宜楼”,富有诗情画意,追求安定、祥和、繁荣、发达;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更贴切地讲“宜丁宜财”为蒋士熊创建二宜楼的初衷。

二宜楼楼名匾额嵌在土楼正大门上(耳门“拱辰”、“挹薰”皆勒刻落成的纪年款)花岗岩磨制勒刻而成,连石框总长2200毫米,宽880毫米。“二宜楼”字体阴刻,高490毫米,宽410毫米。二宜楼楼匾经考证系安溪县进士刘瑞紫在清乾隆三十五年薛月(公元1770年11月),赴任浦城县令时途经土楼,巧遇二宜楼竣工庆典,特受蒋长子所邀题写的楼名。二宜楼匾额的书法结构平稳,方峻秀丽,神采清妍,1992年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当时蒋士熊对此座大宅,布局立意及命名甚是煞费苦心。二宜楼座东南(巽位)朝西北(乾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四周山脉郁郁葱葱,草木繁盛,水源充足,宅基“蜈蚣吐珠穴”、“五鬼运财格”为吉相,可达旺丁财足。整座楼建造布局严格按照阴阳八卦理论,相传建楼时气候是白天晴朗、夜间下毛毛雨,这不能不说是周围森林茂盛,原生态保存非常好所带来的风调雨顺,故民间谚语:“乾隆嘉庆,雨水接应;芋仔蕃薯,壳大贡枪(白话为土火炮)”。二宜楼是中国传统风水术数的理论在闽南山区的一大实践,为“康乾盛世”中国夯土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二宜楼背靠杯石奇峰,四周层峦叠峰,楼前清澈小溪二水潆洄,流水潺潺,青山、翠竹、楼阁、村舍相映成趣,风光秀丽。左侧青山连绵起伏,逶迤活泼,形似蜈蚣,圆楼在其仰首之处,视线极为开阔,通风排水很好。故有“蜈蚣吐珠”的美称。二宜楼公共祖堂的一对楹联:“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遂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翠高楼。”,正是二宜楼选址科学的生动写照。而且,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经建筑专家的测算,证明了大地土地群各土楼以及周围山峰的几何图形竟然与现代建筑几何学的优造原理相当的吻合。















































后一篇:山东惠民魏氏庄园(清.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