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万荣后土庙(清.国保)(二)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首慷慨悲凉的辞,正是著名的汉武帝所作的《秋风辞》。
汉武帝《秋风辞》碑高 O.58米,宽
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现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镶嵌树于楼内
清代重刻的秋风辞
碑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
在后土祠遥看黄河
汉武帝在祭祀时做了一首《宝鼎之歌》,歌中描写了他的兴奋之情,记述了祭祀后土圣母的宏大场面,回顾了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同时也寄托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希望。


























































写这首辞的时候,汉武帝正在今天的万荣境内祭祀后土。汉武帝当时所到之处现今留有一处古建筑群,这就是后土祠。后土祠中的最精华的建筑,为秋风楼。

我国古代有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及滕王阁四大名楼,不知是恰好还是评选者有意,每座楼都有一篇漂亮的诗赋文章相应。如果有幸登临秋风楼,了解一下它的由来,再读一读《秋风辞》,会发现与四大名楼相比,秋风楼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土祠坐落在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脽”,东周时属魏,亦称“魏脽”。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阴”就在此处。这里,也是汾河和黄河的汇合处。

秋风楼,是后土祠内的压轴之作。
该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因为后土祠多次毁坏重建,秋风楼最早出现在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最晚明代时即有记录。目前留存的秋风楼,为清代同治年间建筑,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楼有明代风格,属清代迁建。
后土祠正殿前廊柱
正殿的檐下挂满了咏颂后土娘娘母德的匾额。正殿楹联极有情致,刻的是“千秋共颂神德千古恩千古,万众同尊后土万荣后世万荣”

文献记载,汉武帝时的公元前117年,在黄帝所建“扫地坛”遗址附近的黄河边,出土了一只“大鼎”,报汉武帝后,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于是下令,改年号为“元鼎”,并派人在得鼎处修后土祠。由庙到祠的变化,体现出汉武帝也在把圣母女娲认为是自己远祖的心理。
公元前113年,43岁的汉武帝再次在汾阴县祭祀后土。活动仪式完成后,泛舟于汾河中流。由众美女相伴,喝着吃着,听着鼓乐和船工们的号子,汉武帝心情爽极,这时,天空中阵阵雁鸣引得他抬头四望,只见秋风阵阵下草木黄落,白云悠悠中鸿雁南归,不由感慨人生美好只是太过短暂,于是吟下了那首悲凉壮美的《秋风辞》。
史载汉武帝曾先后五次(也有说六次或八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并在后土祠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万岁宫。据《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元鼎四年,汾阴祭祀逐渐形成制度,基本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仪式。
后土祠正殿前匾额“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等人向汉成帝上奏章,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汉成帝采纳建议,不再去汾阴祭祀后土了。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不失为一种节俭之举,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后,匡衡丢了官职,同僚们议论,这是天地对匡衡的报应,汉成帝心里也暗怀忐忑。更为蹊跷的是,汉成帝即位许久没有子嗣,于是在公元前14年,皇太后以自己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令,恢复了黄帝至汾阴祭祀的先制。
后土庙貌图碑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荣河县知县张维等所刻的后土庙建筑全貌图碑。现存山西省万荣县后土庙内。后土庙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原址已沦入黄河,现庙址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
2次迁建的。该碑是现存最完整的北宋祠庙图之一。碑高1.35米,宽1.06米,正面上方标“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庙像图石”图题。下为阴刻庙图。图侧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天启三年(1623年)重刻题识,实际是加深原刻而非重刻。碑阴为明人所刻“历朝立庙致祭实迹”碑文

唐玄宗先后三次到后土祠祭祀,并加以扩建,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在后土祠中留下认祖归宗记载的还有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他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后土祠占地面积达数百亩,各种大型建筑物20多处。而宋真宗还撰文并书写《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安排把自己的伯伯宋太祖、父亲宋太宗一同列入后土祠中,与女娲老祖宗“配飨”,一同祭祀。
宋《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刻。1655年祠被水淹,移此碑置荣河县城内,1931年,荣河县城又被淹,此碑亦沉沦,1963年经勘测挖出,置于现后土祠内

现存庙内的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祭祀修建的记录。据不完全记载,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代之前,后土祠一直是皇家庙宇。
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檐下斗拱雕梁,木雕十分精细,每一跨均是艺术精品。檐下挂着一排宫灯,殿前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是:“香烟浅绕,切祈浩浩神恩远”,“俎立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

由此,有研究者称,万荣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不但是海内祠庙之冠,还是北京天坛之源。

























































后一篇:山西介休袄神楼(清.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