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万荣后土庙(清.国保)(一)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庭院中部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东五虎殿和西五虎殿。这是后土祠内的第三绝。两座五虎祠建制相同,都是三间面阔的悬山顶平房。东五虎殿内供奉的是五岳大帝: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文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














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汉武帝的一首“秋风辞”,刻在碑上传世。这块碑就保存在秋风楼上,秋风楼因此而得名,也因此而名闻天下。秋风楼建在高大的城楼之上。城楼开门,东曰“瞻鲁”,西曰“望秦”。南门为登楼之正门


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 “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汉武帝在其功德盖世,踌躇满志之时,曾率群臣,乘双层楼船,浩浩荡荡从夏阳东渡黄河,来到后土祠里祭拜后土。在大船欢宴群臣时,汉武帝乘兴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山门
四隅角楼之制,汉魏明器中就多有反映,此例角楼,国内亦罕见
后土祠双戏台
正殿额枋雕刻华丽、工艺精巧;献殿青石柱基上50余个大小石狮造型逼真、神态各异;正殿两侧的砖雕苍龙飞舞、翻云逐浪;屋面披覆的黄绿色琉璃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更耐人欣赏。后土圣母的塑像就居于正殿之内,峨冠霞帔、仪静神闲,向来被人们崇拜敬仰。正殿供奉后土圣母。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后土与皇天相配,同为中国最早之神。道教以后土为三清四御之一,称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旅居他乡要故土相伴,山盟海誓要后土为证,洞房花烛要先拜天地。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正殿正中为其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者怀抱一子,为送子娘娘;西者持钵拈丸,为送药娘娘。
道家台
过亭台、道家台、佛家台等三个戏台如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人称品字台,寓意佛道儒三教合一,源自大地。品字台全国仅此一处,可与北京颐和园三层戏楼相媲美。
凡到后土祠游览者,钟楼上的钟可以不撞,但鼓一定要敲一下,因为据说鼓最早是轩辕黄帝留下的
过亭台、道家台、佛家台等三个戏台如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人称品字台,寓意佛道儒三教合一,源自大地。品字台全国仅此一处,可与北京颐和园三层戏楼相媲美。因后土祠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庙会时同一本戏(开场戏多为《三娘教子》)用三种曲目同时来唱。旧时开戏,火炮一响,演员亮相,东起西落,热闹非凡。东台蒲剧先开演。稍后西台秦腔开演,再后,过亭台豫剧开演。哪边戏好,观众便涌到哪一个台下。
慈恩亭
慈恩亭状似天坛,因北京天坛源于后土祠。明代以前,先后有9位皇帝24次来后土祠祭地祈福。明成祖时,原想亲赴后土祠祭地求鼎,但都城在北京,建文帝又下落不明。考虑到路远,怕不安全,就派重臣到后土祠取土,作为奠基土,在北京建了山寨版的后土祠——天地坛。后新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
秋风辞拓片(局部)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秋风辞》原文是: 秋风辞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时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他采取的国家专卖(盐铁、均输、平准)、统一货币、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长期用兵造成的生产破坏和财政危机。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遂作此篇。
秋风楼
秋风楼建在扫地坛上。楼高三层,砖木结构,每层都藏有汉武帝之《秋风辞》。清同治年间知县戴儒珍,江南才子,认为天下文章首推《秋风辞》。上任伊始,直奔古脽,探寻秋风楼,然秋风萧瑟,楼已无存。后自黄河打捞古祠残物,复建后土祠及秋风楼。光绪年间知县章同增修楼梯,上楼后感黄河之壮美,亲书四字——大河西横,原挂于秋风楼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