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 觉生寺(大钟寺 清.国保)(二)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1985年10月5日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并对外开放,如今大钟寺已经成为一座利用古代建筑开展旅游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文物资源的多功能博物馆。古钟博物馆设有外国钟铃(欧洲)和战国编钟,共有400多不同的钟;其中战国编钟共有65个。东边是清代的钟,西边是明朝的钟。收集并陈列各类古钟数百口,成为钟的王国。其中既有原始社会的陶钟,也有民国的警钟,有高达两层楼的大钟,也有仅酒盅大小的微形钟,也有少数外国钟。


永乐大钟制作铭文

永乐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口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遍铸佛教经咒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总计达23万多字。永乐大钟以“世界铭文字数第一”入选“北京世界旅游之最。”永乐大钟是在明代铸造技术最发达的时期铸成的,是这一时代集冶金技术之大成者,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口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遍铸佛教经咒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总计达23万多字。永乐大钟以“世界铭文字数第一”入选“北京世界旅游之最。”永乐大钟是在明代铸造技术最发达的时期铸成的,是这一时代集冶金技术之大成者,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鎏金铜钟,铸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径31.4厘米。整个钟体自上而下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都饰以不同的鎏金纹饰。依次为
:一、方折回纹;二、云雷地饕餮纹;三、底纹为锦纹,上饰缠枝莲花;四、开光内铸有篆书的钟款识,间饰莲花;五、云雷纹地上饰变形龙纹;六、云龙戏珠图案。

弘治道钟,铸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514千克。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任何分区,铸满文字。钟腰处有莲花牌位,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钟身文字全部为横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铸有《北方真武经》。钟体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号,钟裙部铸满道教符号。

三十五佛名钟,铸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通高105.3厘米,口径68厘米,重18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肩饰莲瓣花纹十六朵。钟体上半部铭文区内铸满三十五佛名号。下半部铸有捐资铸钟的太监姓名。钟裙铸满波浪及四个钟月。
云纹铜钟,铸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通高118.7厘米,口径72.2厘米,重212千克。钟身各分区内布满浮雕状云纹,中间皆为云纹组成的“王”字。钟月间饰以云纹、飞龙及波涛的浮雕。
万善寺铜钟,铸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通高110厘米,口径78.7厘米,重228千克。钟身铸有一部《阿弥陀经》,在经文中间还铸有一些精致的小图形,有蟠螭纹、阴阳鱼、香炉、宝瓶、卍字符号、双鱼、小龙、云头等。
乾隆铜钟,铸于清乾隆年(1736~1796年),体高210.7厘米,钮高43.5厘米,口径157厘米,重310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体自肩下逐渐外敞,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朵,莲瓣内亦有纹饰。
佛道钟铃(一):清代是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发展的晚期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钟铃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阶段,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铸造的钟工艺精良;到清代中晚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各种铸造的工艺越来越粗陋,不仅铁质佛钟数量增多,而且形体越来越小,纹样也变的粗糙。
佛道钟铃(二):佛道钟铃出现在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佛钟又称梵钟,指佛教用钟。道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更钟:更钟是指中国古代城市中向公众统一报时的器具。佛教钟:佛教铃是指用于佛教领域的铃,主要充当佛教乐器、法器和佛教建筑的装饰品。金刚铃:金刚铃是佛教密宗的法器之一。钟铃铸造:中国古代钟铃的质地以青铜为主。青铜主要由铜、锡铅融合组成。它的方法有:失蜡法,分铸法,叠铸(筑)法,陶范法。
明清精品:这里集中展出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铸造的古钟精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钟铃铸造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也体现了北京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有:天宁寺铜钟,云纹铜钟,弘治道钟,张淮等造铜钟,三十五佛名铜钟,柏林寺铜钟,摩诃庵铜钟,药王庙铜钟,弥勒庵铜钟,铸佛铜钟,善缘庵铜钟等。

传说龙生九子老四是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文选》汉班孟坚(固)《东都赋》:“于是发鲸鱼,铿华钟”。《注》:“(三国)薛淙《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全唐诗》六一六皮日休《寺钟暝》:“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古时钟上多作兽头。


前一篇:北京西城 南堂(清.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