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真如寺大殿(元.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位于上海市西郊真如镇。该寺创建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现存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梁枋、斗拱、柱等主体结构仍保留初建时原貌,大部分构件为元代遗物。元延佑七年(1320)建造,明清两代屡加修葺。

大殿在清代曾添建过一圈下檐,在63年落架大修时拆除,屋盖瓦件、门窗装修也为大修时所做的复原。





外檐枓栱为四铺作出单昂,补间铺作,当心间四朵,次间两朵,两山补间铺作处靠北一间为三多外其余两间均为三朵



补间铺作里转出上昂、挑斡,挑斡承令栱悬挑下平槫
大殿为十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四柱。其中当心间前后内柱处施有“覆水重椽”构成的双层假顶,檐柱与前内柱间有平棊。
补间铺作里转之上昂挑斡、四椽栿、剳牵、蜀柱、平棊



平梁上有驼峰和叉手

后乳栿、剳牵和顺栿串
东北转角

平棊与其下的内槽枓栱。
枓栱下的额枋底部有“时大元岁次庚申延佑七年癸未...“纪年的双钩题记。
前后内柱间以覆水重椽构成类似明清苏南”内四界“做法的空间。”脊槫“实际上是屋盖后坡的上平槫。
两个次间装平棊


山面






双抄丁头栱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真如寺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进深十椽,前四椽栿后乳栿用四柱。前槽空间颇为宽敞,并在四椽明栿上立蜀柱,在蜀柱和前金柱间施平棊。平棊从次间转向山面,延至后金柱止。前后金柱间施四椽栿及平梁,形成大殿主空间。其上置重椽,遂有草架之设,开明清两代南方建筑中置"轩"(见殿堂)的先例。殿内金柱均呈梭形,柱顶有覆盆式卷杀,形制优美。明间柱下置石和素覆盆柱础,次间柱下仅置石。外檐柱有明显侧脚,并有生起,使檐口呈一缓和的曲线起翘。大殿保留了一些宋代建筑的特征。 斗栱为四铺作单昂,出耍头。昂已是假昂,后尾另有挑斡,承托下平。补间铺作当心间置四朵,次间各用二朵,都较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为多,具有从宋向明清过渡的特点。梁栿采用矩形断面的月梁,砍制工整,近于宋式做法,唯无琴面,同具有地方做法特点的武义延福寺大殿也有显著差别。

大殿在清代曾添建过一圈下檐,在63年落架大修时拆除,屋盖瓦件、门窗装修也为大修时所做的复原。










阑额出头 阑额既为额枋,宋代称为阑额。是汉族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到此种结构,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枋(清代的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枋(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类似木结构叫做"地栿"。













枓栱下的额枋底部有“时大元岁次庚申延佑七年癸未...“纪年的双钩题记。













大殿柱础有三种 这是前内柱
除四根内柱之外其余柱子的櫍形石础

真如寺正殿的文物价值早在解放初就得到认可,梁思成、刘敦桢、陈从周等古建筑专家都曾前来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十多年前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的《从上海真如寺大殿看日本禅宗祥的渊源》一文更是把真如寺的研究推向了更深远的学术领域







真如寺正殿的文物价值早在解放初就得到认可,梁思成、刘敦桢、陈从周等古建筑专家都曾前来实地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十多年前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的《从上海真如寺大殿看日本禅宗祥的渊源》一文更是把真如寺的研究推向了更深远的学术领域






前一篇:山西霍州州署大堂(元.国保)
后一篇:浙江 武义延福寺(元.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