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霍州州署大堂(元.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霍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霍州市东城,为元代所建州府衙署建筑。现存大门、仪门、甬道、牌坊、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科房、静怡轩等。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古代衙署之一。大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悬山式屋顶,前设敞亭,周筑墙堡,梁架奇巧。




霍州署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已具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屡有增补修葺。现存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仪门、戒石亭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霍州署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谯楼、仪门、甬道、戒石亭、大堂等建筑。

大堂为衙署主体建筑,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月台宽21.20米、深18米。前置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的卷棚悬山式抱厦。大堂面宽三间,进深八椽,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开敞,后檐明间辟板门,两山辟低矮板门通左右厢房。柱头上施大额枋,斗栱五铺作。

霍州署衙历史悠久,曾是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又为唐朝名将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元代曾作皇帝行宫,清康熙皇帝、慈禧太后曾在此驻跸。

霍州署衙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叫曹端。
明永乐初年,曹端在霍州署衙担任学正。置身这阔大的署衙之中,像他这样的九品官可以列队成行。但是,曹端著书甚丰,主要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孝经〉述解》和《四书详说》等10余种。后世学者推崇他承接宋代理学,堪称明初之冠。而最有影响的是,著名的官箴“公生明,廉生威”就是由他的话派生出来的。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曹端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赴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此话不胫而走,传至山东巡抚年富那里,将之提炼镌刻成碑,于是“公生明,廉生威”成为规诫官吏清廉为政的格言。

曹端饱读诗书,推崇孔孟,所著书籍无一不在传布仁爱善行。敦促他人为善,自己首先躬行。他在霍州担任学正时,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立即赶到他家中,探望宽慰。而后,送去自己3个月的俸禄给予资助。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度日,家境贫穷,几近断炊,曹端也解囊济困。他的仁爱不是嘴上吹出的泡泡,而是行动留下的屐痕。

“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首。故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不敢忘孝。”曹端在《夜行烛》中这样行文,在生活中也这样做人。永乐十六年,曹端的母亲病故。身在霍州的曹端惊闻噩耗,悲伤欲绝。次日,他披发光脚,归家奔丧。一路上身掩草帘,风餐露宿,见者无不随之落泪。安葬母亲没多时,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在父母墓旁搭棚守孝,自备碓臼、舂米做饭。他淡粮充饥,日日如此,一守就是三载。钩沉这段史事,不是要当今的人们复古,再去模仿曹端的行为,而是为他言必行、行必笃的品格所感动。

曹端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人说:“取士要公平。比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静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3

宣德九年,即公元1434年,59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曹滹沱村安葬,可是曹端却被孤身葬于霍山脚下。此是何故?原来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好在曹端并不凄凉,下葬这日,城里城外万人空巷,连生意人也关门罢市,恸哭扶柩。曹端熏染了霍州人民。志书记载,这里民风淳朴,讲信修睦。有位打柴为生的樵夫,某日换得一升米回家,里面竟有一根金钗。这可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对于屋顶透风吹、家无隔宿粮的穷人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樵夫不为所动,往返数十里归还主人。问之何故?回答是:怎能把学正的教诲当成耳边风!


































































































明永乐初年,曹端在霍州署衙担任学正。置身这阔大的署衙之中,像他这样的九品官可以列队成行。但是,曹端著书甚丰,主要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孝经〉述解》和《四书详说》等10余种。后世学者推崇他承接宋代理学,堪称明初之冠。而最有影响的是,著名的官箴“公生明,廉生威”就是由他的话派生出来的。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曹端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赴任前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此话不胫而走,传至山东巡抚年富那里,将之提炼镌刻成碑,于是“公生明,廉生威”成为规诫官吏清廉为政的格言。

曹端饱读诗书,推崇孔孟,所著书籍无一不在传布仁爱善行。敦促他人为善,自己首先躬行。他在霍州担任学正时,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立即赶到他家中,探望宽慰。而后,送去自己3个月的俸禄给予资助。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度日,家境贫穷,几近断炊,曹端也解囊济困。他的仁爱不是嘴上吹出的泡泡,而是行动留下的屐痕。

“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首。故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不敢忘孝。”曹端在《夜行烛》中这样行文,在生活中也这样做人。永乐十六年,曹端的母亲病故。身在霍州的曹端惊闻噩耗,悲伤欲绝。次日,他披发光脚,归家奔丧。一路上身掩草帘,风餐露宿,见者无不随之落泪。安葬母亲没多时,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在父母墓旁搭棚守孝,自备碓臼、舂米做饭。他淡粮充饥,日日如此,一守就是三载。钩沉这段史事,不是要当今的人们复古,再去模仿曹端的行为,而是为他言必行、行必笃的品格所感动。

曹端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人说:“取士要公平。比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静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3

宣德九年,即公元1434年,59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曹滹沱村安葬,可是曹端却被孤身葬于霍山脚下。此是何故?原来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好在曹端并不凄凉,下葬这日,城里城外万人空巷,连生意人也关门罢市,恸哭扶柩。曹端熏染了霍州人民。志书记载,这里民风淳朴,讲信修睦。有位打柴为生的樵夫,某日换得一升米回家,里面竟有一根金钗。这可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对于屋顶透风吹、家无隔宿粮的穷人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樵夫不为所动,往返数十里归还主人。问之何故?回答是:怎能把学正的教诲当成耳边风!


































































































前一篇:山西 榆次城隍庙(元-清.国保)
后一篇:上海 真如寺大殿(元.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