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石家河文化是青铜时代文化 ,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 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遗址发掘时的资料照片
石家河文化陶盘
通高18.5、口径30、圈足径24厘米。天门市肖家屋脊遗址出土。泥质灰陶,浅盘,高圈足,圈足上有云纹镂孔
石家河文化的玉鹰,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鸟形器相比,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毫不逊色
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文化的玉虎头
石家河文化的鬼脸座双头鹰
虎面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分圆雕形和厚片形两种类型。圆雕者形如玉柱,头顶至嘴部穿通孔。厚片者方脸,有尖卷耳,其中间有圆穴,表示耳窝,额头出尖,眉部有凸直线,宽直鼻,有上颌,无下颌。传世品有戴羽冠虎面形佩,下端虎面与上二器相同,额头上部有两行阴线刻极为细腻的四方连续式的菱形云雷纹,其上方戴较长的羽冠,羽冠的顶端向后弯折。整体造型似表现虎神形象。石家河文化玉虎面的造型,可能是夏、商玉器与青铜器的兽面纹(饕餮纹)的一种源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青铜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
、狗、羊 、虎 、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这些玉制的人头形像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