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浯溪摩崖石刻(唐至清.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在湖南祁阳西南约2公里湘江西岸与浯溪交汇处。江边崖岸上刻有唐以来三百多位名人的书画诗文词题等486处。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元结、颜真卿、皇甫湜、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米芾、范成大、沈周、顾炎武等。这便是唐至清的摩崖石刻——.浯溪摩崖石刻。

唐大历元年(公元763年),著名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舟过祁阳,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因自爱之故,命溪曰:“浯溪”,台曰:“吾台”,建亭曰“吾亭”,合称“三吾”。次年元结撰文,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字正书“大唐中兴颂”,摩刻于江畔。又因岩奇﹑文奇﹑字奇,史称“摩崖三绝”,自此浯溪名满天下,历代骚人墨客慕名前往,流连风景,欣赏摩刻,作诗题句遍刻石上,至今保持完好的有颜真卿﹑何绍基﹑黄庭坚﹑吴大微等名家碑刻共计508方,仅此成为全国罕见的庞大露天摩崖碑林。






































浯溪摩崖石刻在山奇水秀之外,更以"大唐中兴颂碑"的文绝,字绝,石绝,自古称作"摩崖三绝",该石刻是浯溪碑林之精华所在。此石刻高达七十, 全文共263
字,每字直径约13 厘米。笔力遒劲,珠圆玉润,据说这是颜真卿生平得意之作,

浯溪摩崖石刻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摩岩石刻之一。以后,历代游览者中的文人墨客,也纷纷在这里题词刻诗,以致使得浯溪周围好几里的岩石上到满了碑文。浯溪碑林为我国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和鉴赏保存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唐大历元年(公元763年),著名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舟过祁阳,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因自爱之故,命溪曰:“浯溪”,台曰:“吾台”,建亭曰“吾亭”,合称“三吾”。次年元结撰文,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字正书“大唐中兴颂”,摩刻于江畔。又因岩奇﹑文奇﹑字奇,史称“摩崖三绝”,自此浯溪名满天下,历代骚人墨客慕名前往,流连风景,欣赏摩刻,作诗题句遍刻石上,至今保持完好的有颜真卿﹑何绍基﹑黄庭坚﹑吴大微等名家碑刻共计508方,仅此成为全国罕见的庞大露天摩崖碑林。

浯溪刻石始于唐代中期,唐代宗(762~779)时,文学家元结(719~772)卸道州刺史任归经此地,因爱其山水,寓于溪畔,名之"浯溪";山上台墩名"峿台";西边危岩上建"?庼"。并于大历二年
(767)撰《浯溪铭》、《峿台铭》,大历三年(768)撰《?庼铭》,请人用篆书写出,刻于石上。书者相传不出季康、瞿令问、袁滋3人之间,各具特色。大历六年(771),元结又将自己所撰《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楷书,镌刻于临江峭壁。全文高
3米,宽3.2米,共332字,直书左行,正文每行20字,字径15厘米,笔力遒劲,气势雄伟,为颜书之代表作。因文奇,字奇、石奇,有"摩岩三绝"之称。

唐以后,历代文人游此多留题刻。其中有宋米芾《浯溪诗》、黄庭坚《书摩岩碑后》,清何绍基《题摩岩中兴碑有序》和吴大澄一诗三铭等。此外,尚有《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以及清越南使者游浯溪的题刻多处。摩崖石刻篆、楷、隶、行、草各种书体,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

宋仁宗皇佑六年(1054),建"三绝堂"保护《大唐中兴颂》。宋代曾建"颜元祠",元设"浯溪书院",明建"漫郎亭"等纪念建筑物,均因年久早圯。清咸丰时,重建护碑亭,将《大唐中兴颂》及黄庭坚、何绍基、吴大澄等人诗碑遮护亭内。抗日战争时,在护碑亭下开设渡河码头,毁古树碑石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数次拨款修整护碑亭。当时以为元结所刻仅存《大唐中兴颂》和《峿台铭》。1958年对浯溪碑刻进行普查,重新发现了《浯溪铭》、《?庼铭》,遂成完璧,并在《峿台铭》和《浯溪铭》上新建保护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