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 冶底岱庙(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冶底岱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八大奇观,令人赞叹不已。跨进岱庙山门便星鱼沼,位于下院正中,平面方形,四周石砌。潭水引山泉而
成,自石雕龙口而出。沼北值有竹圃一方,葱郁、繁密,清雅而静谧。竹圃上方是舞楼,两侧为云水楼,是帝王在此祭拜天神时妃子宫女歇脚观景的地方。站在山门
从近向远观望,鱼沼,竹圃,舞楼,云水楼便形成一幅由上而下参差升高的风景画卷。夜幕降下,明月映在潭里,红日升起,古柏倒映水中。这些借景与托景的园林
化处理,形成了庙在园中、园在庙内的园林祠庙景观,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融洽。

冶底岱庙正门 庙前有两尊石狮,高约两米有余,体态雄壮,造型独特,面相威猛。

冶底岱庙内


人字桧柏
庙西南角有一株银杏树,是山西境内现存最大的一株银杏树,也是山西所有树种中已知最粗大的十大树王之一,独雌无雄,单株育果。庙两侧还有土地殿、五谷神 殿、虫王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等殿,构成了北雄南秀的园林庙宇风貌。

银杏王

银杏王
正殿天齐殿,又名五岳殿,
居岱庙中轴线最北端,是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殿堂。天齐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面一间为走廊。殿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为宋代遗物,柱上有宋元丰三年题记。金代石刻门框选料讲究,线刻龙、狮、菊、莲、牡丹、化生童子等图案,刀法洗炼,工艺精湛。殿内原有塑像现今早已不存,但是砖砌神台、神龛花罩均保存完好。岱庙的天齐殿又名五岳殿,是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殿堂。天齐殿坐落于庙内中轴线最北部。由总体院落地形高差来看,与其两侧的配殿、耳殿等实居于第三层台梯上。前檐石柱及石质门额上的题刻为该殿历史提供了确切依据,是一座主体构架属于宋代(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而局部木构件及装修等历经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的木构古建。大殿坐北朝南,建于高1.64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檐两椽出廊,单檐歇山顶。其建筑风格挺拔古朴,集宋金石雕、砖雕、栱眼壁画、各类瓦件、琉璃吻兽、木雕神龛、彩绘为一堂。
整个舞楼八卦形木构架藻井,平面为正方形,单开间,宽约7米余,台基高1,03米,为十字歇山顶亭式建筑。四角立柱,其中东北角柱雕有花、草、童子等图案,其余三根皆素面且砂石质地有异,由此推断应该不是同时之物。碑录记载,池之北左右石阶而升高丈余,入左门二小门,之间有楼焉。南则俯视与池,然二觉其楼之高也;北则仰瞻于祠,恍然而悟其楼之卑也。碑录里记载的"楼"即岱庙之舞楼。早些年舞楼东北角石柱柱头东侧题牌中还有隐隐可见的字迹,字迹显示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从已剥落的文字中看到"正隆贰"三字,应该是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另据庙内碑刻所载,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额及勾栏仍为金代遗构,斗栱及屋架、屋顶等显示为明代风格。2003年,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在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被发现,经过推算,王报村的戏台距今已有829年历史,如此看来,舞楼建造年代可能比王报戏台还早26年。不过,由于雕花的东北角石柱风化严重,现在石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通过它确认舞楼确切的修建时间,不然我国最早的戏台很有可能会易主。虽然现有文字资料不足证明岱庙舞楼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戏台,但其仍是国内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戏台。
冶底村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西南,曾经的辉煌与繁华,为这个村庄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古建筑。岱庙,就是这些古建筑中现存最早和最负盛名的建筑。
庙内最早的建筑遗存为正殿天齐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莲柱础与石柱,石柱上有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后历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之形制格局。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清幽静雅。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天齐殿。两侧又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庙的下院有清泉、鱼沼各一。

岱庙门墩石雕

舞楼穹顶
天齐殿对面是舞楼,也是岱庙珍奇建筑之一,结构别致精巧,通楼不用一钉,实为 罕见。
岱庙始建年代虽不详,但天齐殿遗存石柱有宋元丰三年题记,后历经金、元、明、清等各朝代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格局。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专 家罗哲文先生看过岱庙后赞不绝口,认为岱庙不论从历史艺术,还是从建筑风格诸多方面来讲,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岱庙始建年代虽不详,但天齐殿遗存石柱有宋元丰三年题记,后历经金、元、明、清等各朝代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格局。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专 家罗哲文先生看过岱庙后赞不绝口,认为岱庙不论从历史艺术,还是从建筑风格诸多方面来讲,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庙内最早的建筑遗存为正殿天齐殿的宋代石基、文形覆莲柱础与石柱,石柱上有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后历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屡加修葺,终成今日所见之形制格局。庙依山势而分上、下两院,高低错落,清幽静雅。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天齐殿。两侧又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庙的下院有清泉、鱼沼各一。

岱庙门墩石雕
一般的北方寺庙更多给人的是凝重庄严的感觉,而岱庙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现在已经无法查知当初寺庙的设计者,但据考证是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正是因为设计者别具匠心的园林布局及景观点缀,才让岱庙具有有别于其他庙宇与众不同的风采,正如鱼沼的设计就让人钦佩不已。鱼沼位于一进院内中轴线上,北侧由竹圃过渡于庙内第二层台梯石壁之下,为一个平面方形、四周条石砌成壁体的水池。因其平面呈方形,池内有鱼,故名鱼沼。属于因泉聚水,因水砌石成池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建筑"。泉自池北壁中间的石雕龙头口中涓涓流出落下方寒潭,颇似画中之境。相传该鱼沼有一奇特之处,就是它可以报旱涝。鱼沼内侧壁有石雕龙头、虎头各一,水淹龙头多为涝年,虎头外露则为旱年,龙头不淹、虎头不露即风调雨顺,据说这非常灵验。鱼沼北种有竹圃一方,再北石崖上方建有舞楼,舞楼两侧为东西云水楼,这样鱼沼、竹圃、舞楼在立面上便形成了由下而上参差升高的风格。
岱庙沼壁为人工砌成,粗犷古朴的黄砂岩条石壁体与上述风格相融为一体,给凝重庄严的宗教祠庙平添了许多情趣与生机,属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融洽,再现了道教所崇衍的"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岱庙其以碧水青山、古树翠竹辅衬殿宇亭台这一独到之举,也反映了先人们在庙宇规划中的匠心独具。难怪有专家考证后由衷赞叹,岱庙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园林建筑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园林的"活化石"。






































































前一篇:苏州 花山 翠岩寺
后一篇:苏州千年古刹 圣恩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