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从1991年至1998年,已发掘4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包括:城垣、城门设施、早期环壕和后期护城河;居住遗址、制陶遗址、祭坛遗址、道路遗址和墓葬遗址;城垣底层的水稻田遗址。
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制陶作坊、城中大道、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据考证,它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延用时间最长、地层和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还是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水稻田遗址。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在高出四周平原2—4米的矮岗上,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个岗地上居住和从事生产等活动。大约5000年前,人们即筑恒为城,作为防御,现存墙体宽25—37米,城高2—4米。城址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组成,占地76000多平方米(不包括护城河)。

南门为古城早期的陆地通道,发掘有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壕沟外坡发现有用竖立木桩,芦席,横木条和子篾扎紧成篱笆状的相当坚实的护坡设施,保存十分完整。壕沟中还发现了一件制作非常精致且保存完整的木浆、艄及壕沟上架设的木桥(已垮塌)。

保存较好,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有三座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集中分布在城址中心附近。它们均筑有四面坡下的黄土台基,而后再在台基面上挖基槽,修整居住面,然后起建,平面形状为方形或长方形。

小型排房,中间为走廊,两边对称分布小房间,单个居室面积仅3~5平方米,表明已有分室而居的现象;一座是套房,前为餐厅,后为有四个连体灶的厨房;另一座是大型殿堂式建筑,室内面积达到63平方米,专家推定或为祖庙。房屋因使用功能不同而出现结构上的分化,是这一时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城头山遗址,已发掘10座陶窑, 其中7座位于城址中部,有红烧土块、灰坑和灰沟,专家推测为砖的前身。制陶遗址制陶遗址另外,邻近还有多座简易工棚一类的建筑,仅见柱洞,不见基槽,它们与邻近陶窑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陶区,规模宏大,设施齐全,保存完整。

还发现有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在城头山已出现了酒肆(酒店或酿酒手工作坊),从而将卖酒行业的出现大大提前。

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现存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黄土台略呈椭圆形,面积约250平方米,在平地堆筑夯打而成,中间高,向边沿倾斜,在较高部位有五个圆坑,坑中置放大块卵石。在土台至高点有一个径近1米,深0.2米,底部平整、圆边极规则的坑,在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园形的大卵石。东缘发现数量甚多的大溪文化早期墓葬,墓坑四角之外各有一座没有随葬品的屈肢葬墓。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但没有陶、石器,专家考证所葬为巫师。

城头山发现和揭露的是一座时代最早的完整祭坛和众多的祭祀坑,是大溪文化早期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大型祭坛。在同时期的各地发现中,它是最大、最完整也是揭露得最清楚的一处。

在城头山遗址发掘出有三丘古稻田,稻田西边的原生土上,有人工开凿的水塘、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































前一篇:湖南常德铁经幢(国保)
后一篇:岳麓山禹王碑(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