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三溪寺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三溪寺,坐落于绵竹土门镇梅子沟,距市区7.5公里,古名广安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寺内有弥勒殿、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客房等建筑。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房等建筑。观音殿两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图鲁汉手书"龙虎"二字,字径5米,每字一笔挥成,似龙蛇卷曲,遒劲而苍古,蓄含龙腾虎跃之意。

寺内除大佛殿外,其余建筑至今已为清代建筑,唯有大佛殿尚属明代建筑。在大佛殿两侧,至今仍保存二株传说为开山祖师手植的桂树。一株为金桂,一株为银桂,树形奇特,姿态秀雅。传说为玉川祖师手折丹桂一枝,一撕两半,分别插入殿前两侧的土中成活。金开红花,银桂开白花。在观音殿两壁,至今尚存元代巴图鲁汉手书“龙虎”二字,字径约五米之巨,一笔挥成,似龙蛇卷曲,遒劲而苍古。

寺周八景奇绝可爱,参天楠木、银杏浓荫蔽日,将古寺笼罩于青幽之中。几个世纪以来不少文人雅土在这是题咏抒怀。四川明代状元杨升庵的诗,描写三溪寺风光的主要特点是:"幽"和"胜"。寺前的巍石,寺侧的灵泉(三箭水)和湖水、松风,寥寥数笔已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来。四川名士乾隆翰林李调元也在三溪寺题诗。
明
杨慎赋《三溪寺》诗:巍石山前寺,灵泉胜复幽。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蜀王三箭发,射水济民忧。

据县志记载,该寺元代累遭兵燹,到至大三年庚戎(1370年)被毁。在历年维修以后,寺内除大佛殿外,其余建筑至今已为清代建筑,唯有大佛殿尚属明代建筑。据殿梁题款所记为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此殿距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

沿寺门前道路上行,约500米处,有一名胜景点,名曰:"三箭水"。这里清泉一泓,分外莹彻见底,四时均有数股泉水自地下涌出,咚咚作响,宛如琴声。泉岸边立有一幢斑驳的古碑,即有名的"灵原桥碑记"。此碑为明人弘治丁未年(1488年)12月所立,迄今已逾五百年之久,石碑碑文称:"绵邑之西四十里许,三溪山广安寺之左有神泉焉,四时不竭……适宋祥符肇建广安寺,相传以为蜀侯孟氏昶游此……疾涌三泉而射效之名始……。"从这残缺的碑文中不难看出五代蜀五孟昶行军至绵竹,由于天旱,军士饥渴,孟昶乃连发三箭,射出此潺潺泉水。此传说虽不可信,但该处泉水经专家化验,确属含锶低钠的优质矿泉水,可作多种饮料的水基。每当游人至此,无不在此畅饮甘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