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五峰山洞真观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五峰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县城东南十公里处,距济南市区22公里,属泰山山脉,主峰海拔395米,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地角枕流”。

五峰山历史悠久,据碑文记载,五峰山在秦朝时就被开发,金元代时整个被拓展,在明代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因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五峰山亦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道观占地139公顷,规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分南、北两观。北观即“洞真观”,始建于明太和年间。金敕封为“洞真观”,元敕封为“护国神虚宫”,明敕封为“护国隆寿宫”。观内碑石林立,宫观殿宇数百间,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皇宫门、午朝门、三清殿、清泠亭、石牌坊等。观东有明神宗恭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莲殿,观西有朝阳洞、青帝宫等古迹。另外,观内尚有卧龙池、清泠亭、百丈阶、碑林等景观。

相传元朝五峰山洞真观有一位半路出家的道人,道人出家前有一子夭亡,为纪念亡子,道人每年在亡子忌日植柏树一棵,当栽到第十三棵时便羽化成仙,后来清朝顺治皇帝闻知此事,非常感动,将这十三棵柏树敕封为十三太保.道人植树这一民间传说至今仍在流传。
洞真观,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园、范志明创建。邱、范殁后,同业王志深、李志清增筑之,凿池引泉,初具规模,官名为“洞真观”。元代宫廷封道观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皇帝赐名“隆寿宫”,敕建“保国隆寿宫石坊”,并颁发《道藏》经一部480函。至此,洞真观进入鼎盛时期,“楼殿岿崇,金碧辉荧”。清代以来,渐趋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