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玉皇山福星观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福星观,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位于杭城风景优美的玉皇山顶,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江南道观。位于西湖与钱唐江之间的玉皇山顶。原名玉皇宫,今改建为庭院。山上还遗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会之所-紫来洞。站在洞前可以俯视山下的八卦田(为南宋皇帝祭祀先农时亲耕的籍田)。



据清人卓炳森《玉皇山庙志》,相传初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初名玉龙道院,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
该书记载,唐玄宗年间(712-756年在位),有位上山采花的老人,遇见一道人,问之,则曰:"特朝三清道祖"。即时腾空而去。一时传扬,松花老人便开山启建玉龙道院。院内建大罗宝殿,供奉三清三宝三天教主。由此可见,玉龙道院始建于唐代。

相传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也曾云游玉龙道院,并题诗一首:七宝庄严五色丹,六通四达出尘埃。个中滋味神仙喻,遇有缘人笑口开。此后,每一朝代都有名道来此修炼或取经。
据《杭州玉皇山志》载,相传五代名道刘海蟾也曾到此并面壁9年,并留偈四句:"参出真空不夜天,娘是我来我是娘。无为一体主人公,玄妙消息永无穷。"
福星道院之名,约始于明代中期。正德十三年(1518年),道士罗普仁,在此修行13年,大悟超凡,明正德皇帝敕封为"无为宗师",他扩建了玉龙道院,正式取名"福星道院",俗称福星观,因此《玉皇山志》称他是福星观的开山祖。
在清代,道观仍在发展。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浙江巡抚李卫据"火患之多,动辄千百家,"危害着杭城居民的安全,便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又于山腰安置七星铁缸,取水以制火之意。
同治三年(1864年),全真道道士蒋永林(1836-1896年),金华东阳人,号长青子,从天台山崇祖观来到杭州,看到玉皇山福星观因兵祸化为灰烬,深感痛心,于是下决心重建。他开始结茅而居,不怕艰难困苦,数载化缘。他的虔诚之意,打动了当时浙江巡抚杨昌睿,布政司卢定动、杭州知府龚嘉俊、钱塘知县曾国霖、仁和县知姚光宇等官员,他们"慨捐钜赀助建福星观";并命令由杭州府司狱吴廷康监建。经过多年的努力,福星观及七星铁缸终于在光绪元年(1875年)重新建成。
据《玉皇山庙志》载,福星观原有建筑是:"旧殿系四发戗,两翼共40椽,前殿三间,共二十一椽,山间一间,两椽。官厅楼房三间,两厢共42
椽,归厨房三间,每间六椽。"新观建成后,经过精心装修,配上楹联,增加道教文化气氛。观前建筑有:石牌坊一座,正面书《玉皇上帝》,前面书"普济群生"。两边柱联为住持蒋永林题:"夫玉皇山者,山感天下之首灵;于福星观者,观为世上之阴骘。"
南天门:即第一门,匾额《南天门》;两边楹联,为龙门弟子拜明俊题:"望彻尘寰,远近江山悬一画;南连云汉,东西日月跳双丸。"观内主要殿堂建筑还有十余处,其中有:灵官殿:奉祀道教护法、监坛神,又名王灵元帅。其塑像多为红脸虬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鞭,是镇守宫观之神。真武殿:奉祀真武帝君。真武,又名玄武,尊为北方天界的最高天神。
大罗宝殿:道教称天有三十六层,大罗天是最高一层的天神,也就是奉祀道教尊奉的最高天神。
三清殿:指大罗天之下有三重天神,依次是太清天元始天尊,上清天灵宝天神,即太上道君,玉清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大罗天与三清天,是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天界。
斗姆阁:奉祀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元君。阁中塑像多是三目、四首、八臂的神像。
三官殿:一般是指天官、地官、水官,是三位主宰人间祸福天神。天官诞日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地官诞日七月十五日,水官诞日是十月十五日,故又名"三元大帝"。民间多建三官庙奉祀。
此外,还有吕祖殿、邱祖殿、蚕王殿、祖神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