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魁星阁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魁星是汉族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新余魁星阁位于江西省新余市二中东南侧,是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筑,阁基由灰白色麻条石铺砌。底层,即第一层,除四根大柱顶着柱础石外,还有八根檐柱与梁、枋穿插扣紧,围成方形里外"明间"、"次间"。四围砌以青砖、砖墙表面粉以紫红,拱门西向,东、南、北三面各开琉璃九凤窗两扇,阁身包括第二至第四层,按相应比例依次缩小,其结构与底层稍异,为井框式木架结构,仅四柱与梁、枋相扣,起承重作用。楼梯、楼面采用杉木企口接缝,四面围以花格隔扇窗,窗外四檐皆覆以琉璃瓦,其中,每个翘挺的角檐之下都垂悬铜铃,清风拂来,响铃阵阵,别有一番雅趣。阁盖飞檐凤吻,为饰有贴金图案的牡丹镶花屋脊,两端鳌鱼翘尾,中间耸立黄色瓷质葫芦宝瓶,充分显示了古代汉族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据文献记载:魁星阁,初名采芹阁。相传该阁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所创,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县刘尧诲重建,亦有刘尧诲即阁创建者的说法。该阁明末倾圮。清康熙十年(1671年)七月,知府王抚民、知县符执桓、训导蔡幼倡率重建,同年十月竣工。阁之顶层塑有(三点水加辛)潼真君神像,以供文人祭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张景花重修,上下三层,重阿飞檐,高38尺,改名"在兹阁"意为文运昌盛,全在此阁。道光元年(1821年)狂风倾圮。次年,知县详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修复,绅士周作义、胡拱辰、罗亭玉自备行旅费用监造,改名"魁星阁",沿袭至今。阁之顶层设魁星术雕像,右执(石加朱)笔,左端木斗,以为点斗之势,意谓用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在科举时代,当地应试者均携香烛、供果前来,以求灵验。清末瀛州书院山长赵辉有"魁星阁联":揽胜赋长吟,每当晓来江气,雨后山光,凭斯楼坐收诸景;凌虚聊纵步,若要手抉云章,胸罗宿海,与群英更上一层。

传说古代有一个秀才,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长相丑陋,满脸麻子,一只脚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文才,看到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又问:"那朕问一个问题,要如实回答: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

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