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仙山之圣积晚钟

标签:
铜钟圣积晚钟峨眉山凤凰堡历史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圣积晚钟,为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十景”之一;圣积寺原为峨眉山入山第一大寺,铜钟原悬挂于寺内老宝楼上,又名圣积铜钟,铸于明朝嘉靖年间,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千克,“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传静夜时可声闻金顶。”
1959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傍;1978年,铜钟迁到报国寺对面凤凰堡,并建亭覆盖维护,凤凰堡上参天蔽日的苍杉翠柏,庄重典雅的八角攒尖钟亭,环绕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与古拙凝重的巨钟浑然一体,融和了自然美与人文美。
圣积铜钟是峨眉山旧十景中唯一的人文景观,号称为峨眉山第一大钟,有“巴蜀钟王”之称
圣积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处,为入山第一大寺,环境幽古;寺外古黄桷树二株,围可数人合抱,从报国寺向此远望,两株黄桷似一大象;寺内文物众多,以普贤骑象铜像、八卦铜钟、铜塔等最著名;又名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间,为别传禅师所募化,钟铜重量为25000斤。


清代诗人谭钟岳曾不辞辛苦,慕名来到峨眉山,对这里的山川、里程、寺观、方位、村舍、林泉胜迹、奇珍妙景均详加考正,查阅典籍,广征史料,栉风沐雨,踏险涉幽,积三年之劳瘁,绘图64幅,咏诗46首,并提出峨眉山“景之佳绝者有十”的精辟之见——“圣积晚钟”即为峨眉十景之一,谭钟岳还特意为其赋诗: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如儿觉清心。

凤凰堡景点,堡的周围有很多石碑雕刻,其中包括了很多名人的墨迹,堡内亭中有一座大铜钟,号称“把书中网”,在佛教寓意中认为钟声可以让人反省自身
清人王日曾在《巨钟》一诗中咏赞圣积晚钟:“万金熔铸自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澈大峨巅。”
僧人们对声如龙吟、入耳清心的铜钟,在敲打时间和方式上颇有考究;据民国24年(1935年)出版、赵循伯编撰的《峨眉山》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击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随击随念钟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击,凡百余击始止(一说为一零八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近闻之,声洪壮;远闻之,声韵澈。”

民国25年(1936年)出版刘上熹的《峨眉导游详记》也说:“每月朔望之头夜乃击之,一年之中仅叩二十四次。所谓晚钟者,因和尚于九点后执灯上楼,口诵经偈,俗云钟句子。初则念一句,则叩钟一
次,每句四字,念毕则叩,始缓叩,入后每字一叩,愈念速,则叩愈急。缓十八,急十八,叩至三遍,曰三叩,每叩须诵全文,三次叩钟,共有百零八捶。钟声异常宏壮。”

圣积铜钟局部钟唇为12缺荷叶形
另载,晚钟每次叩108击与我国古代的物候历有关。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以每年12个月,24节气,与72候应相加,其总和正好是108。
1959年,圣积寺坍塌,铜钟也被放置于道路一侧;1978年,峨眉山有关文化部门将铜钟迁移到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好事者将前诗略加修改,以示其胜景:凤凰堡上柏森森,晚钟犹长作龙吟。纵说僧俗殊信仰,一样入耳觉心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