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

标签:
欧阳修醉翁亭《醉翁亭记》醉翁文化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醉翁亭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上山四百余米,便至同乐园景区。这里建有欧阳修纪念馆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影香亭。影香,取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亭四周池水清澈,倒映梅花倩影,更主要的是,在亭子的北面,有欧阳修亲自栽种的一株古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人,为宋初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醉”,乃是“饮少辄醉”;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其所作《醉翁亭记》,犹为有名。“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醉乡”,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原状旬,指由酿泉至尊亭影不孤。从有形的方面说,建亭以来,游人甚多。周围还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言堂、隐香亭、醒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他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诗、词皆所擅长,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欧阳修纪念馆内,一代文宗端坐。塑像三周为30幅烫画,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事迹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塑像后,为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雪鸿洞前的石壁上,一个大大的“悟”字教化着芸芸众生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之中,肃穆典雅,这就是“二贤堂”。在二贤堂有一副对联曰:驻节淮南关心民癀;留芳江表济世文章。“二贤堂”之二贤者,乃欧阳修和王元之是也。欧阳修自不待言,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学家,一生刚直敢言。滁州在宋代属于淮南路,欧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过太守,欧是江南西路人(江南又被称为江表),故有此名句。“癀”,疾苦之意。
山崖有石刻飞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格外醒目
一路山行,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正如《醉翁亭记》所云:“佳木秀而繁阴。”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相得益彰。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后人为纪念他的善行又在宝宋斋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
这就是“欧梅”。花台南壁有清人题刻“花中巢许”,颂其清白高雅,兼誉欧阳修的风高亮节.。此欧梅实为杏梅,因传说此树为欧阳修亲植,便称之为欧梅。杏梅,又称“洋梅”、鹤顶梅(《农圃全书》)、日本称“丰后梅”、“鹅梅”等。杏与梅分别为蔷薇科的两个不同树种,各自具有独特的性状,而杏(或山杏)与梅的天然杂交种,既包含杏的性状,又包含梅的性状
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
雪鸿洞,因苏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而得名。此诗蕴含深刻的哲理。当年苏轼看到了大雁落在雪上,然后起飞,留在泥土上的爪痕很快又被大雪覆盖掉,故谓之雁雪鸿泥、鸿泥雪爪。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事情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惆怅之情。千百年来,雪鸿洞一直为琅琊山历代高僧研习经典,禅定修行之圣地
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山色淡雅,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