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陶都宜兴,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倾,竹海纵横八百里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 。



扶风桥,在宜兴市芳桥镇扶风老街。扶风桥原是一座简易石桥,宋代由河南扶风人窦氏发起修建,故名,明代天启六年(1626)由状元周延儒出资重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桥主体用青石,桥栏用花岗石砌筑,桥长19.05米,中宽3.55米,堍宽4.3米。桥孔净跨5.5米,矢高3.4米。扶风桥结构完整,造型优美,桥两边老街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建筑风貌,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小镇特色
宜兴地处江苏南端,与浙、皖接壤,位居沪、宁、杭三角中心,东濒万顷太湖,西南山峦叠嶂,其间丘陵平原交织,溪河湖荡密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历史的发展,让宜兴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注足了灵气,并成就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
据《重刊宜兴县旧志》、《重刊宜兴县志》、《宜兴荆溪县新志》记载,蛟桥,又名长桥,位于宜兴城中,横跨荆溪,北起东大街(今解放路),南至东、西珠巷,贯通南北大街,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袁王己任阳羡长时建造,为木桥,南北长72丈,因水流湍急,每隔5丈筑一墩,共13墩,故称长桥。长桥中高起,似虹形,屡屡损毁,重修重建,因周处少时斩蛟于此,改称蛟桥。宋天圣六年(1028)县令贾昌朝(后任宰相)更筑,次年落成,留下“坐忆蛟桥此日新”诗句。元丰四年易木为石,苏轼大书“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十二字。光绪年间重建,东西两边立靠北坐椅式石条,其间阳刻“重建蛟桥”四字,并题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妙墨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日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对联。1970年拆毁改筑水泥大桥,更名为人民大桥。1995年元月,大桥随人民路街道拓宽,恢复称“蛟桥”
宜兴多古桥。时至二十一世纪之初,还能看到百年古桥百余座。宜兴古桥,以石拱桥为多,优雅秀丽的圆弧,点缀在青天碧水之间。面对古桥,就好像与古人临水而语。一座桥就有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展开这一幅历史名城的画卷,古桥无疑是一颗溢彩的明珠,为这座城市增添着不同寻常的色彩。可以这么说:没有古桥的宜兴,犹如没有钻石的皇冠;缺失古桥文化的宜兴,正如尚未点睛的腾龙画作。
宜兴古桥之江家桥
江家桥位于宜兴丁蜀镇常安村西侧,始建年代不详,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于蠡河的支流上,距宜兴著名的蜀山老街仅一公里之遥,目前,该桥已成危桥,即将垮塌
江南水乡的宜兴古桥,蕴含着独特的水乡文化,展现出绚丽的艺术丰彩,组合成秀美的自然景观。
宜兴古桥,建桥历史比较早的,在宋代以前的有长桥(蛟桥)、梅林桥、南仓桥、东仓桥、张泽桥等,建于元代的有王婆桥、中兴桥(和桥)等,建于明代的有鲸塘桥、大浦桥、扶风桥、升平桥、高塍永安桥、大塍太平桥等。建于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古桥梁数量最多,例如画溪桥、桐梓桥、谢桥等,其中不少古桥已经湮灭,现存古桥大多经过修缮、改造、重建或木桥改为石桥的过程,而最后一次重修或重建的年代大多在清代后期和民国初期。古桥中历史最为悠久,并且见于文献记载、流传有序的桥首推长桥,最早建于东汉末年,已有约1800年历史了,长桥历史上曾称日月桥、忻济桥、万安桥、斩蛟桥、蛟桥等。


大浦桥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光绪年间再修,桥拱内有明成化、清康熙修桥碑铭各一块。大浦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7.2米,中宽2.7米,堍宽3.1米。南北向,南坡有石阶28级,北坡为33级。青石、花岗石、阳山石混砌。青石望柱,柱头上端刻莲瓣纹,花岗石长条形护栏。桥两侧长系石头上刻浮雕莲花纹,刻工十分精美。桥孔净跨8米,矢高3.8米。现桥北端紧接潮音禅寺,南侧与大浦老街相连,周围建筑环境仍基本保持着旧时原貌
古时建桥,因条件所限,费时费力。所以,不管是木桥、石桥,还是梁桥、拱桥,工程之大、影响之广,绝非当今造桥所能比拟。且就当时的财力而言,绝对耗资巨大,故由政府出资和乡人集资为主要途径,也有少数为个人全额出资或有僧侣化缘修桥。如高塍永兴桥、永丰桥、后亭桥、黄干太平桥等为“里人”集资“重建”,高塍兴隆桥为仝善出资重建,玉带桥为苏东坡捐玉佩所建,扶风桥为周延儒出资助修等。一般从决定造桥,到资金的筹措,材料的准备,直至整个工程的完工,少则数月,多则三五年。



永兴桥,位于宜兴市高塍镇梅家渎村贺家渎自然村北端。永兴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10°),花岗石叠砌。桥通长10.28米,桥面长1.42米,中宽2.80米。桥孔净跨4.50米,矢高2.60米。西坡长4.55米,堍宽2.99米,平堍长1.30米,平堍下宽3.07米,坡度20°。桥两边各有石阶13级。桥北侧河边有残碑两块,字迹部分可辨。一碑残长1.20米,宽0.68米,落款为:光绪癸卯年。一碑名为:永宁禅院碑记。残长1.40米,宽0.95米。落款为:大明弘光年间乙酉
修桥铺路,历来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也是家族的光荣,得以光宗耀祖、千秋传颂。而造桥,更是乡民为之欢呼雀跃的喜事,造桥前后一般都有非常隆重的传统仪式。首先在开工之前,祭天拜地,特别是土地爷一定得敬供好,鸣锣敲鼓,披红挂彩,场面非常热闹;其次待桥体基本完工,最隆重的便是“圆桥”仪式了。仪式上,整块雕饰精美,刻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三羊开泰”等吉祥图案的龙门石,披挂着大红绸带,由工匠抬起并填补住桥面中央最后一处空缺,“圆桥”宣告成功。整个仪式,舞长龙、舞狮子、闹花灯,有的还设百家宴,答谢各地前来祝贺的人们。这龙门石是整座桥最显眼和最重要的构件,意义也非同一般,万石镇裴德桥的龙门石村民叫它
“响石”,旧时,夜间听到这响声,附近村民便会起床查看是否有陌生人前来骚扰。丁蜀镇居家桥当地有个习俗,附近村民哪家小孩生病了,家人就去给龙门石翻个个,有祈福保太平的意思。
王婆桥,在新庄镇王婆村,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相传为一王姓女佣用一生帮工所得的报酬捐建。明代重建,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两边各有石阶24级。青石基、券石系花岗石质,桥面为阳山石和青石混砌。桥长28.45米,中宽3.40米,堍宽4.73米。桥孔净跨6.50米,矢高4.35米。古桥坐落于芜申运河的东岸,其实几年前好像不是这样的,根据2004年一份无锡《市政府关于同意宜兴市王婆桥迁移异地保护的批复》以及宜兴档案馆的古桥资料照片可以看出,原来它是横跨蠡河的,由于运河扩挖,才使古桥迁移至此~也就是说古桥由原来的东西走向变成现在的南北走向
古时造桥前后,大多会在桥堍建庵设堂,以供乡民敬香祈福求平安。宜兴的百余座古桥,大多也建有这种庵,时间推移,有的庵发展成了寺庙,有的仅剩香炉烛台,另有些也已失修破败。现存保护较好的有周铁万园桥、大塍太平桥、归径万安桥等,留有遗迹的象丁蜀裕兰桥、徐舍双圩桥、芳庄福田桥等。其中一座古桥为高塍庵桥,原来桥堍就有一座庵,它取“庵”为名,直接把庵和桥联系在了一起,便把老桥的功用和村民的愿景合在了一起。当然,在有些桥堍,还建有茶亭(或歇脚亭),大多是供旅人休憩或挡风避雨所用。




长工桥
同时,每逢清明,古桥附近的村民在祭祖飘钱时,从不忘在老桥上放上钱纸并用石块压住,有的还在桥堍插上几柱香。村民说土地有土地爷,土灶有灶神,山有山神,这桥也有桥神,这样的风俗就被称为“祭桥神”,同样是辟邪和祈福求平安。
古桥的名称多种多样,桥名用两个字是最为普遍和标准化的,单名的桥不多,宜兴只有庵桥、扶桥、新桥等,而三字以上的桥名更是少数,如南草塘桥、珠藤花桥、里塘渎桥等。古时桥名,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生发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也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如永思桥称为林家桥,双圩桥唤作大山圩桥,万园桥叫作杨母公桥等。宜兴现存的古桥中也出现了重名的现象,如“太平桥”分别有大塍、张渚、杨巷、丁蜀的四座,“永兴桥”分别有高塍、芳桥、徐舍的三座,“永安桥”“万安桥”“兴隆桥”也各有两座,重名的桥中,一般用地名作为前缀以作区别。
宜兴的古桥名称,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桥名的用意一般有以下几种:
祈福。体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如升平桥、永安桥、太平桥等。
表扬。有表扬桥的功用也有表扬造桥人物的,如长工桥、培德桥、王婆桥等。
纪事。记载有关桥流传下来的故事,如玉带桥、施荡桥、蛟桥等。
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情感,如永思桥、万寿桥、兴隆桥等。
写景。美化桥身及周围景物,如珠藤花桥、画溪桥、雪窨桥等。
除此以外,更多的是直接以地名作为桥名,如鲸塘桥、大浦桥、扶风桥、洋溪桥等。当然,是先有桥名再有地名,还是先有地名再有桥名已无从考证了。
桥和桥名,随着世事变迁都可能有幸与不幸,有的是有名无桥,有的是有桥无名。如屺亭街道有座桥已无从查找最初的名字。虽然无名,但是它依然默默守候在江南一隅,见证着岁月过往,时光印记。
现存的宜兴古桥,以石拱桥和石梁桥为主。石拱桥优雅大气,造型隽美,其建筑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石梁桥敦厚朴实,造型简洁,其净空高度小,不适宜在航道上构筑。
宜兴古桥在建造时独具匠心,无不闪烁着百姓的智慧。有些古石桥在水网地区营造起水陆交通枢纽。有些古桥截洪、泻洪两不误,桥面上还预置了方便独轮车行驶的车辙(高塍兴隆桥、永丰桥、秀凝桥等),较好地体现了桥梁功能的多重属性。这些古石桥用料讲究,青石、花岗石居多,还有的辅以阳山石,古桥最大石料单体重达5吨左右。古桥的桥墩和桥栏部位的装饰手段丰富多彩,石雕工艺精湛,还有古色古香的楹联石刻等,明清两代的桥,其差异就和明清的家具一样,明代多石梁桥,横平竖直,简洁大方;清代多石拱桥,雕饰较多,也精美雅致。两类桥,两种风格,均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却也尽显群众的喜好和文化的迥异。
龙门石:均安放或雕刻在桥面中央。石拱桥为套榫结构,最后中间安放一块龙门石,石梁桥一般直接刻在条石中央。龙门石图案一般为海水波浪加“太阳”的造型,也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龙凤呈祥”“三羊开泰”等吉祥图案。
望柱:明代的桥梁望柱一般为莲瓣纹,清代较多的是石狮或结绳形状。
桥铭:桥名匾额一般横写,都刻在桥的主体建筑上,也有在拱圈内里。铭文,比较简要,刻上桥名、年号、捐资人姓名、造桥工匠姓名等等。而明代的桥铭在方框上方都有一个向下盖的“荷叶”,下方都有一个向上托的“荷花”,有些象“仰俯莲”纹饰,如高塍永安桥、太平桥、扶风桥、步龙桥、大浦桥等。清代以后的桥,铭文内容相同,但已无“荷花荷叶”纹饰。
碑记:碑记相比铭文要详细得多,另外立在古桥旁边,对桥名、年号、捐资人姓名、造桥工匠姓名等进行详细记录。有的古桥还建有碑亭,如鲸塘桥、归径桥、允济桥等。
龙头:比较讲究、纹饰精美的古桥一般在其两侧各有一对龙头,如王婆桥、新桥、马斯渎桥等,而施塘桥的龙头像人面,又像狮子面,比较奇特。官林桥的卧狮以及原升溪桥的石狮并不多见,狮子为吉祥物,阴阳和谐,迎来送往,镇邪祛恶。
桥栏花板:桥栏图案均为吉祥如意等传统纹饰,如东坡书院小桥的石狮和阳刻花板,南草塘桥的云头如意纹饰和太极图案等。
楹联:古桥对联都用整块条石刻制,阳文突现,放在桥洞两边的显要位置,航船和行人都能看到。对联是对桥的艺术表述和赞美,提升了桥文化的品味。对联内容围绕桥的地理特点、历史典故、地方风物等撰写。比较典型的有蛟桥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妙墨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
。鲸塘桥的“左墨岭、右烟峰,积翠千寻排对岸;南桃溪、北濑水,长虹一道跨中流”。“荷叶地钟灵,料有才人题柱去;鲸溪波效顺,应逢迁客泛槎回。”画溪桥的“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