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浙江省辖地级市;已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一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之称。境内江郎山、烂柯山、龙游石窟等150多处景点。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蕲州古城
衢州古城墙是一座体现明清时期汉族建筑风格的大型防御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目前保留下来的衢州城墙始建于何时,史志均无明确记载,尚难以确定,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唐以后衢州才正式建筑了砖石城墙,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辖区内柯城区、衢江区、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矛等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年),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依山傍水,凭藉天然丰厚资源衢州柑橘的种植而繁衍生息。
衢州古城
《唐书·五行志》载:“元和十一年(816)衢州大水毁州廓。”有廓必有城,因为自古以来城廓是相依的。唐崔耿《女楼记》云:“衢之城成于龟山峥嵘岭上”,说得也十分肯定。所以由此推断,作为府治的衢州城,其城墙的初建,当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后,其址当以龟峰,峥嵘岭,也即今天的府山为中心
衢州,古为姑蔑国、大末县、信安县,唐初因境内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浙、闽、赣、皖四省交通之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距今六千年的葱洞遗址到东华山汉墓群,从姑蔑族的南迁到孔氏大宗的南渡,从绵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连绵不绝的衢江水运,从两宋时期的群星荟萃到明清之际的天涯贾客,一处处史迹、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名人都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
衢州孔庙,和曲阜孔庙并称为“南宗北庙”
孔庙位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全国仅存的两个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古建筑群肃穆凝重,洋溢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建都于临安,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离开山东曲阜,南迁至此,后敕建孔氏家庙,为宗庙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自古就人杰地灵。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著名的葱洞遗址将衢州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时期的衢州,属扬州之域,虽在文书上鲜见记载,但众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见当时的繁荣。春秋末年,衢州属“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后裔构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周公孝子庙
孝子周雄(1188~1211年),今富阳人,事母至孝,常行商于浙赣间。后闻母噩耗,亡于衢江上。其友衍圣公孔文远为之建祠,四方百姓祷之辄应。明代被加封为宣灵王,此后其庙宇遍及钱塘江两岸,成为水上人家的保护神
衢州、建德交界处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貌,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位于衢州上方镇境内的葱洞、观音洞遗址就是该地区一个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在衢州的最早例证。正是根据这一遗址的出土文物,将衢州市的历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动物繁多,十分适宜人类居住。衢州,与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文化等地区一样,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就是最好的实物例证。
周公庙藻井
越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闽浙赣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发源地,衢州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春秋时期,姑蔑族从山东泗水地区辗转南迁,其一部与偃王后裔一部先后迁居浙西衢州。姑蔑南迁及其定居衢州的历史表明衢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融入了华夏族之列。众多青铜礼器、兵器和随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说明当时衢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姑蔑史料:《左传·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预注。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越国对吴国的战争。说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国语·越语上》(卷二十):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姑蔑管辖范围包括如今整个衢州地区及遂昌、汤溪、江西玉山等地。
精美的古建筑木雕
徐国,为嬴姓子爵,始封于夏朝,其国在下邳僮县,今泗州临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后,徐国与东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统治,双方不断发生战争。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国,徐偃王弃国南迁,春秋时期其一部辗转来到衢州。
和包公齐名的赵抃祠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及在青州,政事之余多晏坐,一日忽闻雷震,大悟。乃作偈云:“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赵抃祠在衢州市区钟楼底,始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郡守陈蒙清于朝而立,位于抃公故里“孝悌里”,今衢州沙湾书院村
约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县治在今龙游县境内,揭开了衢州历史新的一页。两汉时期,衢州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仍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六朝时期,地处江南的衢州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缓慢发展。唐代初年于信安县设州城,衢州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开凿,使衢州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现。
南孔庙的正门,并不是特别醒目,有些低调。衢州南孔庙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凡稍微了解一点历史,都知道中国本不缺孔庙,自打儒学被立为国教,孔子被后世不断加封,中国但有城池处,皆有孔庙。有的地方把孔庙叫文庙,也有的地方叫夫子庙,时至今日,很多城市还依然保留着这些孔庙的遗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县制,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故城在今龙游县城西,正式开始了衢州建县的历史。东汉末年,又设立了新安县(今衢江区、柯城区)、定阳县(今常山县)。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县设须江县(今江山市)。同年于信安县设州级行政区划,因境内三衢山而称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衢州南孔庙一角
两宋时期,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北宋,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顶峰,为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北宋167年间,衢州仅文科进士就达250人,远高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南宋时期,随着圣裔南迁,衢州成为南方新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阙里”。作为南宋全国知名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更是人文荟萃,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元代。
孔庙里的参天大树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时期的衢州作为东南军事重镇的地位日益显现。平“三藩之乱”后,衢州自此有了“铁城”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从杭州经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驿道,成为明清时期内陆交通最繁盛的商路。处在这条驿道要冲之地的衢州,经济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鼎盛于明代中后期,以经营珠宝、书籍为主,以衢籍,特别是龙游籍商人为核心的龙游商帮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也正是衢州作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证。


衢州四省通衢,史上即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共设有六城门(算上民国增设的共八城门),如今这些毁了建建了毁的古城墙,保存最完好的当数以衢江作为天然护城河的朝京门(大西门)段和礼贤门(大南门)段,而新华小学附近的西安门仅有一段城门、小西门城门残缺、北门仅有一小段似有似无的墙体、东门荒废



围棋源于中国,相传围棋之根则在烂柯山。据北魏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以馈赠亲友。我国一些围棋古典弈谱,还有不少根据烂柯而定书名
衢州境内有传说中的中国围棋发源地——烂柯山;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省级风景名胜区江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更有1997年1月,常山县黄泥塘剖面被国际地科联组织确认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界线层型剖面,被喻为“金钉子”的标准地层剖面,从而宣告了中国第一枚“金钉子”的诞生。江山龙目前为止浙江省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区内古塔名关,幽岩清泉,珍禽异兽,奇卉古木,则遍布各地。
南孔圣地——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孔子家庙“普天下唯二焉”,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妇楷木像随宋高宗率领部分孔氏族人扈跸南渡后,赐居衢州,后仿曲阜规制重建家庙于衢城菱湖,衢州遂成南孔圣地。孔氏家族遂分为南北两宗,南宗嫡裔至此扎根于衢州,繁衍生息八百多年。衢州也就成为孔氏家族的又一圣地,史称“东南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