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北第一古石桥  公馆桥

(2015-03-17 16:45:25)
标签:

公馆

桥楼

石碑

石桥

绥阳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公馆桥位于绥阳、正安两县交界处的温泉镇工坪办事处所在地公馆场边的赤尾溪河上,建于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巨石砌成。桥上有石狮两对,雌雄相间,栩栩如生,桥栏可有隽永的碑文和对联,以及各种奇花异草,图案精美,令人流连忘返。其建筑之奇特,造型之别致,鬼斧神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为黔北最大的石拱桥,并是通往双河溶洞群风景区的必经之路。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由于该桥在贵州通往四川的古驿道上,当时桥南的绥阳公平街上,建有供来往客商和官员食宿的公馆,故名“公馆桥”。又因该桥由正安绥阳两县共建共管,故又称“公管桥”。

公馆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由白云岩巨石砌就。跨径37米,高23米,宽9米,南面石梯47级,北面石梯49级。两边有护栏,为长方形厚石板磨制而成,护栏正中,各建有形状相同的桥楼一座。桥楼中间各嵌两块大石碑。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公馆桥建筑用料考究,建筑工艺高超,集中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建桥技术
东面两块石碑分别刻建桥倡导首事和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西面两块分别刻《修建正南第一桥序》和“竹不如松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的对联及花卉、龙蛇、佛尘、宝剑等图案。两边护拦各有一付楹联,分别为:“骑驴相国逸兴寻诗,司马才人豪情题柱”;“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堰月卧虹腰”。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 在抱”,“咸歌利涉”、“民不能忘”。桥南岸平台上建小庙一座,庙内有菩萨三尊,常年香火不断。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当地老人叙述,有四个掌墨师来负责设计和技术指导,石料有上千斤一条的,也有7、 8百斤一条的,采用了搭木桥来拖的办法,也就是从对面山上把石料开好,用绳子捆住,从山上滑下来,然后用黄泥、石灰调浆,灌入石缝,将石料粘接在一起
公馆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坚固实用。其建筑之独特,造型之别致,在古桥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桥上古联,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可解读诗乡文化历史渊缘。公馆桥被载入《绥阳县志》和《续遵义府志》。有关专家将其誉为“黔北第一古石桥”。史称“正南第一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现207省道(绥阳、正安、道真公路)已改道,替代了这条古驿道往日的热闹繁荣,公馆桥已完成了主要交通要道的历史使命,但它长虹般的身姿,定格在清流之上,仍是正安县土坪镇与绥阳县温泉镇两岸人民沟通情感的要津

 
百年前的温泉镇公馆场(今公平街),是古代黔北至川南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民居集中,行人熙攘。沿街的客栈、饭庄、茶馆,为过往的商旅提供食宿。位于中街的“公馆”,则专门接待来往的州、府官员。芙蓉江支流赤尾溪从右下方流过。对岸,是正安州(今正安县和道真县)的地界。赤尾溪上没有桥,人们往来,须在公平街上场口的船塘渡口坐船,方能到达彼岸。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如此高的独桥拱,屹立百年,依然坚固如初,国内罕见。建桥石材重达千斤以上,在建筑工艺并不很发达的清代,工匠们是如何把这些沉重的石料弄到如此高度,并将石料牢牢粘连,真是不可思议
清光绪乙巳年(1905)春天,正安州知州郎承模从遵义返正安,天黑至公馆场,打算在公馆住一宿,天亮即登程上路。可就在那天晚上,春洪骤至,连续三天大雨,赤尾溪波翻浪滚,洪流拍岸,渡船无法摆渡。郎承模不由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于是“思欲驾虹,以求利涉。”水退,郎承模回到正安,立即与绥阳知县方峻协商,议定两县共同建桥;同时和正安厘金局段局长等人,落实了筹募资金的方案。修桥善事,得到广泛拥护。郎承模率先捐银50两,两地人士,亦纷纷解囊相助,无钱者,则捐粮馈菜,或投工投劳。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从建筑学上看,整体造型如鸿过清流,雄健高飚。桥两岸修竹丛生,林木葱郁,清清碧水从桥下缓缓流过,远看整体造型美观协调,是不可多得的桥梁建筑艺术珍品,堪称诗乡一道美丽的风景

丙午年(1906)冬天,300名石工木工,在石匠师傅吴明空、木匠师傅陈福堂的带领下,开始修建公馆桥。石工在赤尾溪两岸属绥阳的窑坪、雕上和属正安的黑尾坝三处开山取石;木工则在绥阳干田坎长磏寺一带伐木作支架。次年三月,修成桥基,正准备安装精石时,春洪暴发,桥基毁于一旦。后将桥基上移100米,在今公馆桥处重建。历经三载,于宣统元年(1909)9月12日告竣。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桥下北岸平台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在抱”(备注),“咸歌利涉”、“民不能忘”。不知刻于何时,若是清代主持修桥的那位正安知州郎承谟,便是十分难能可贵了

 
为了纪念公馆桥的落成,人们在桥头北岸平台上,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座是老百姓为郎承模树的“德政碑”,碑文为:“痌瘝在抱”。痌(tōng)为痛,瘝(guān)为病;痌瘝,即病痛、疾苦之意;痌瘝在抱,就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作为知州的郎承模,能够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自然是“民不能忘”。那时,在这边远的山区,没有报刊音像等媒体彰显他的政绩和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于是为其树碑立传,让后人记住了一个“把老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优秀地方官。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桥上石碑用楷书镌刻的《建修正南第一桥序》,亦是一篇精妙美文。  序曰:“关河险阻,行旅艰难,天地之缺陷,必待人以补之,始能化险为夷。正安南鄙公馆槽河,每逢春夏,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濡首沉沦者不知凡几,目击心伤……两岸居民,慷慨捐廉,殷勤筹济,赠浆馈菜,盼切速成,只缘工程浩大,遂至需时良多……沐风栉雨,首等不辞竞瘁;倾囊倒箧,众情乐于捐输。行见虹影卧波,星梁驾汉,熙熙而如登春台,荡荡而如遵王道。倍足弥缝天地之陷,无复险阻之虞也。是举也,以人之知,兴地之利,一劳永逸,亿万斯年。即公谓其正南第一桥,因此名之焉。”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黔北第一古石桥 <wbr> <wbr>公馆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