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第一古石桥 公馆桥

标签:
公馆桥楼石碑石桥绥阳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公馆桥位于绥阳、正安两县交界处的温泉镇工坪办事处所在地公馆场边的赤尾溪河上,建于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巨石砌成。桥上有石狮两对,雌雄相间,栩栩如生,桥栏可有隽永的碑文和对联,以及各种奇花异草,图案精美,令人流连忘返。其建筑之奇特,造型之别致,鬼斧神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为黔北最大的石拱桥,并是通往双河溶洞群风景区的必经之路。
由于该桥在贵州通往四川的古驿道上,当时桥南的绥阳公平街上,建有供来往客商和官员食宿的公馆,故名“公馆桥”。又因该桥由正安绥阳两县共建共管,故又称“公管桥”。
公馆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由白云岩巨石砌就。跨径37米,高23米,宽9米,南面石梯47级,北面石梯49级。两边有护栏,为长方形厚石板磨制而成,护栏正中,各建有形状相同的桥楼一座。桥楼中间各嵌两块大石碑。

东面两块石碑分别刻建桥倡导首事和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西面两块分别刻《修建正南第一桥序》和“竹不如松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的对联及花卉、龙蛇、佛尘、宝剑等图案。两边护拦各有一付楹联,分别为:“骑驴相国逸兴寻诗,司马才人豪情题柱”;“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堰月卧虹腰”。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
在抱”,“咸歌利涉”、“民不能忘”。桥南岸平台上建小庙一座,庙内有菩萨三尊,常年香火不断。

公馆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坚固实用。其建筑之独特,造型之别致,在古桥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桥上古联,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可解读诗乡文化历史渊缘。公馆桥被载入《绥阳县志》和《续遵义府志》。有关专家将其誉为“黔北第一古石桥”。史称“正南第一桥”。

百年前的温泉镇公馆场(今公平街),是古代黔北至川南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民居集中,行人熙攘。沿街的客栈、饭庄、茶馆,为过往的商旅提供食宿。位于中街的“公馆”,则专门接待来往的州、府官员。芙蓉江支流赤尾溪从右下方流过。对岸,是正安州(今正安县和道真县)的地界。赤尾溪上没有桥,人们往来,须在公平街上场口的船塘渡口坐船,方能到达彼岸。
清光绪乙巳年(1905)春天,正安州知州郎承模从遵义返正安,天黑至公馆场,打算在公馆住一宿,天亮即登程上路。可就在那天晚上,春洪骤至,连续三天大雨,赤尾溪波翻浪滚,洪流拍岸,渡船无法摆渡。郎承模不由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于是“思欲驾虹,以求利涉。”水退,郎承模回到正安,立即与绥阳知县方峻协商,议定两县共同建桥;同时和正安厘金局段局长等人,落实了筹募资金的方案。修桥善事,得到广泛拥护。郎承模率先捐银50两,两地人士,亦纷纷解囊相助,无钱者,则捐粮馈菜,或投工投劳。
丙午年(1906)冬天,300名石工木工,在石匠师傅吴明空、木匠师傅陈福堂的带领下,开始修建公馆桥。石工在赤尾溪两岸属绥阳的窑坪、雕上和属正安的黑尾坝三处开山取石;木工则在绥阳干田坎长磏寺一带伐木作支架。次年三月,修成桥基,正准备安装精石时,春洪暴发,桥基毁于一旦。后将桥基上移100米,在今公馆桥处重建。历经三载,于宣统元年(1909)9月12日告竣。
为了纪念公馆桥的落成,人们在桥头北岸平台上,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座是老百姓为郎承模树的“德政碑”,碑文为:“痌瘝在抱”。痌(tōng)为痛,瘝(guān)为病;痌瘝,即病痛、疾苦之意;痌瘝在抱,就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
作为知州的郎承模,能够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自然是“民不能忘”。那时,在这边远的山区,没有报刊音像等媒体彰显他的政绩和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于是为其树碑立传,让后人记住了一个“把老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优秀地方官。
前一篇:德庆 悦城龙母庙
后一篇: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古屋 古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