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有文人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影视基地标志碑
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繁忙的游船
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同里珍珠塔入口处的门当
同里位于周庄西面10公里处,距苏州城也只有18公里,古镇外四面环水,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建筑依水而立,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
作为六个江南水乡之一,同里目前的知名度一点都不比周庄低,而周庄已经失去了水乡的古朴美,商业化则更加浓厚.
同里的主要特色是:水、桥多,明清建筑多,名人雅士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


遐思园内景
退思园建于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生于1838年,26岁时到安徽投靠巡抚乔松年,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因作战有功,先后担任记名盐运史、候补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凤阳钞关等职。光绪五年(1879年)始任凤颖六泗兵备道,筑城垣,治驿路,建桥梁,开船塘及设育婴堂、戒烟局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镇压捻军不力,被人参奏,革职回乡。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建造了退思园。
遐思园内景
退思园占地九亩八分,因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所以在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的巧妙设计下,退思园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
遐思园入口处
崇本堂位于三桥北面,与三桥相连,与嘉荫堂相望。原来主要以各种雕刻,其中后楼是崇本堂所有雕刻精华所在,以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为主。现在被改成婚俗博物馆了。


崇本堂内宅堂楼长窗腰板木雕
部分雕刻被移入一个专门的雕刻博物馆。
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科学,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其作用真是不小。


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
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为古镇中著名景点“同里三桥”中的一座,与吉利桥均是里人范景烈等修建。太平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修。太平桥系花岗岩单孔石梁桥,小巧精致,跨东柳、漆字两圩,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为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石梁桥
“三桥”指的是分跨两条河道、紧靠在一起形似一鼎三足的太平桥、古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吉利桥南侧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楹联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简洁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

三桥之间的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若于吉利桥北岸环顾三桥,则小桥如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在绿树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
吉利桥
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走三桥”又称“走平安路”、“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盼。在正月十五夜,妇女要走过三座桥,如此可免百病。同里的“走三桥”更富有文化情趣和地方特色。旧时,镇上人家有了婚娶大喜,都要喜气洋洋抬着花轿,鼓乐齐鸣,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荡悠悠”地走上一圈,民谚称:“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老人逢到66岁生日那天,要在午餐之后串走此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保平安,求长寿,讨个“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的吉利。现在,就连婴儿满月之日,也要由母亲抱在怀里走此三桥,以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三桥,也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吉祥之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