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照面饰容的用具。我国从青铜时代初期就出现了铜镜,历经商周、秦汉,直到明清玻璃镜出现以后,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河南新郑博物馆馆藏的一枚西汉“四神十二辰博局镜”,1981年出土于新郑市城关乡。镜为圆形,直径为15.7厘米,缘厚0.5厘米,镜体厚重,纹饰布局规矩严谨。正面磨光梳妆照面,背面是半球形钮,圆钮座,座外方框,方框内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铭文,在方框四边各向外伸出一“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又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八等份,空白处则为禽兽纹。外区环绕一周篆体铭文:“此有佳境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铭文中的“玉泉”就是用玉屑制成的饮料,《神农本草经》中说:“玉泉……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益气,久服耐寒暑,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不但不饥不渴,还有防腐的奇效。“饥食枣”的典故来自《史记·封禅书》:“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说明“玉泉”和“枣”都是神仙所常服的食物。

东汉四神博局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的数量最多。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这和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而在思想领域,追求永生不死,灵魂不灭,企望羽化升仙是汉代人最大的精神寄托。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了铜镜上。

东汉 四神博局镜
今天,铜镜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数千年发展的光辉历程,扣人心弦的神韵,超越时空的想象力,都是后人所不能忽视的。就如这枚珍贵的西汉“四神十二辰博局镜”,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图案雕刻,均是上乘之佳作,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