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博展览看德国迈森瓷器(图)

标签:
杂谈 |
分类: 岁月留痕 |
“伯特格尔瓷 ”瓶
“伯特格尔瓷”咖啡壶:该壶为模制红陶,部分抛光,配银托,两面饰浅浮雕梅枝。流从龙口中出,柄卷曲并饰连珠纹。产于1710-1713年间,高15.9厘米;最宽12.8厘米。这件红陶咖啡壶显然深受中国宜兴紫砂陶的影响,在17和18世纪的欧洲备受推崇。从1710年建厂到1713年,迈森一直制造这种红色粗陶器。然而随着白瓷开始商业生产,粗陶器尽管仍被装饰和出售,但其生产已经衰减或停止。伯特格尔改进了白瓷和红色粗陶的原料,“伯特格尔瓷”在工厂文件中被称为“红瓷”或“碧玉瓷”。像这样的陶壶都是用石膏模具制成的,有时候也会贴塑一套完整的浮雕装饰。形制主要来源于欧洲的金属制品,并融合了宜兴紫砂的壶嘴和中国瓷器的蜗壳形底足。关于迈森早期产品收藏目录的最新研究表明,像茶具和咖啡杯这样有明显实用功能的器物,也用来单独陈设。
中国人物“伯特格尔瓷”茶壶:这件茶壶硬质瓷。球腹,环柄,两端饰叶纹,曲流,根部塑兽面。拱形盖,尖状钮。 产于1722年,高:10.8厘米;宽:16.8厘米。并于1723-1725年间进行了装饰。彩绘有中国人物,以铁红、粉釉和描金纹饰为边框,绘光亮的开光场面。柄、流、盖均饰以印度花卉。口沿下以金色花边装饰。这是18世纪20年代早期至40年代许多迈森瓷器的彩绘特色。该茶壶是一件早期作品,因为它上面印有罕见的仅在1722年使用的标志“M.P.M”(迈森瓷器厂),之后该厂使用著名的“蓝剑交锋”标志。不过,该款茶壶的装饰却是在几年之后才完成的。
“好妈妈”瓷雕像:此件作品为釉彩,高21.7厘米,直径16.2厘米,产于1744年。
“好爸爸”瓷雕像:此件作品亦为釉彩,高21厘米,直径16.8厘米,产于1785年。
这些参展的精美迈森瓷器,让我们不能释怀,许多尚未探知的秘密还隐藏在迈森瓷器博物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瓷器展览馆中。
迈森公司拥有一家自己的博物馆,包括生产车间和游客中心在内,早在1916年就已作为工厂的陈列厅对外开放。从1710年至今的迈森瓷器都在这里按时间顺序被展示,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性的发展。碰巧的是,本人早年在德国学习期间有幸参观了这家博物馆,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的展品丰富多彩,展出范围极为宽泛,从瓷顶针到为奥古斯特三世的宫廷宴会使用的高达3.5米的宴席装饰品,都可观赏到。2005年,博物馆扩大了参观区域,经常变换的特展,丰富了展示内容。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近30万,博物馆参观分为视频、制瓷工艺坊、展厅和销售厅几个部分。博物馆高达9米的外墙面由迈森瓷器建成,镶嵌有瓷板画,为参观者传递了这家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瓷厂的新风貌。
迈森瓷器是德国传统高档商品的第二大知名品牌,从萨克森公国时代至今,迈森瓷器始终是欧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对象,其价格一直贵比黄金。著名的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就收藏了几千件迈森瓷器,现在,这些瓷器已是价值连城。迈森瓷器厂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停过一天工,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也没有中断它的传统。迈森的瓷器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德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迈森瓷器厂不仅是企业,而且也是文化机构。2000年,迈森瓷器厂又实现了当年奥古斯特二世的一个梦想,研制成功瓷器管风琴发声管。这架管风琴现在陈列在博物馆中,经常举行音乐演奏会。迈森瓷器展现的是300年来多姿多彩的欧洲艺术史。
从1710年起以传统的手工方式生产出了高档迈森瓷器,包括餐具、人像、饰品等,至今迈森瓷器依然全由技师手工来完成制坯、塑型、艺术绘画、加工。就如同瓷器上的商标——迈森瓷器厂的logo“交叉的双剑”,一直沿用至今一样。从1720年至今,迈森的logo共修改了十次,但始终未离开“交叉的双剑”。这一商标图案本是萨克森公国的族徽,它象征着迈森瓷器的高贵,也似乎对应着那段以利剑护佑炼瓷秘方的历史。下图是目前正在使用的logo。
迈森瓷器博物馆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强势的西方文化贯穿着他们的精神到物质。迈森瓷器虽然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德国也经历了战争、国家分裂以及政治动荡,可他们对待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的悉心呵护和保存,对瓷文化、艺术以及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这些生于长于瓷文化发源地被称为china大国的人所敬佩!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的感慨!迈森瓷器和迈森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需要深刻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