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檐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唐代诗人秦韬玉《贫女》中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古代妇女从事“女红”时施展技艺的真实情境。中国的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汉书卷五·帝纪第五》:“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刺绣,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
纹样或文字,古代称“黹”、“针黹”,在中国少说也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湖南地处长沙中下游南部,气候温和,阳光、雨水充足,适于农桑,自古纺织、刺绣就很发达,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湖南刺绣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最初的刺绣和丝织锦缎并列,统称为“锦绣”,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1958年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纹绣品,精美绝伦,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烟色菱纹罗信期绣”、“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等大量刺绣丝织品证明了湖南汉代织绣艺术成就的辉煌。

湘绣 富贵牡丹
西汉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织绣生产的重要产区逐渐转移到中原及齐蜀等地。清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湖南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是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刺绣体系,前后创造出了锁针、点针、打籽针、钉针、织绣、网绣、垫绣、贴绫绣、挑花等七十多种针法,线色万千。如清末,湘绣艺人首创掺针绣法,能表现物像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色调混合,再与极为精细的劈丝技术相结合,使文人绘画的精神得以充分展现,湘绣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与此同时,湘西和湘西南地区的苗族刺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桑植、永定等区域的土家织锦、湖南新晃、通道的侗族织锦和湘南地区的瑶族挑花,这些开在山野的奇葩,和汉民族一样,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风格,令人惊叹。

湘绣 惊马
但如今,湖南民间刺绣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遗存外,早已所剩无几。为了保护、弘扬和传承湖南民间刺绣技艺,近日,湖南省博物馆系统征集、整理了近现代湖南民族民间刺绣的珍品佳作1200余件,时间主要是清朝、民国和当代的湖南民间绣品,其中大多十分珍贵,经专家鉴定定为二、三级文物。
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湖南省博物馆入藏的这批刺绣,主要是民间服饰和日用品两种类型:

极品双面绣百骏图
一、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
1、 童帽
童帽是湖南民间刺绣作品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汉族童帽除绣有花、鸟、鱼、虫等纹饰外,还绣有“平安吉祥”、“自力更生”、“智勇双全”等吉祥文字,无不寄托了父母愿子平安和望子成龙的美好夙愿。苗族童帽不仅图案艳丽多姿,上面还多半镶嵌有银箔敲制的帽花,上绣花题材多样,有人物、花草、动物等,均含吉祥如意之意。瑶族童帽,多半采用辫绣和打籽绣等手法,绣出细密而流畅的花草或动物纹,色彩艳丽又不失沉着,风格古朴自然。侗族童帽,多数采用剪贴绣与挑花相结合的手法,在青布底上剪贴红、黄、蓝等色彩艳丽的图案,再用彩色丝线镶边并挑绣精美的花纹,华丽繁复。
2、 围兜
又称“口水兜”,是系在儿童颈脖部接口水或食物,以免弄脏衣服的布制品,有圆形、四方圆形、六方圆形或其他多边圆形等形制,大多采用剪贴绣法,常绣有花、鸟、鱼、虫和其他几何图案,如“八卦纹”等,色彩鲜明而富立体感。

湘绣 老虎
3、 围裙和背裙
围裙指妇女系在腰以下的裙子。至今,湘西苗族仍有系扇形围裙的习俗,围裙腰部绣有彩边,下摆两角绣有对称花纹。居住在邵阳隆回、怀化溆浦一代的花瑶十分喜爱穿挑花筒裙,其主题图案有“双狮滚球”、“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以蓝、白或黑、白为主调,两侧配红、黄、绿强烈色彩绣成的几何纹样裙边,浓淡相间,极富民族特色。
背裙亦称“背带”,是农村妇女用来背小孩的。最出色的无疑为苗族绣花背裙和侗族挑花背裙。苗族背裙大约有两种款式,一类流行于凤凰山江一代,通常呈正方形,上部贴有一块小正方形绣片,可翻过来遮盖儿童的头部,上绣几何花卉纹。另一类流行于现今吉首、保靖一带的苗族,其背裙形制略呈长方形,上部贴有小三角并绣花,常见图案有“鲤鱼跳龙门”、“凤凰牡丹”等。侗族背裙多以蓝布为底,上用五彩丝线挑绣几何花卉纹,对比强烈,效果清丽明艳。

戏鱼图
二、生活用品:刺绣具备的艺术性主要是美化生活的装饰物,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台布、屏风、壁挂及生活服装等,呈现不同的特色。
1、帐檐
帐檐是悬挂于床架上,起着美化居室作用的装饰物。多以红缎面为地,高约0.4米,宽2米左右,上多绣花鸟或人物纹饰。花鸟常见的有“凤戏牡丹”、“喜鹊登梅”等,人物常见的有“麒麟送子”等题材。
2、门帘
顾名思义,为门口挂的帘子,用来通风、挡蚊虫等。刺绣门帘在民间较常见,富裕人家在喜庆日子必定张挂,其制作有刺绣的,也有挑花的,亦有刺绣、挑花并用的。挑花门帘常见的有花、鸟图案,如“凤凰牡丹”等。

3、 被面
主要为挑花被面,尺寸多半为长1.5米、宽2米左右,一类是湘西土家族的挑花被面,上多挑绣团花整齐排列,图案以牡丹、莲花、佛手为主,中间一朵绣有凤凰或白鹤,表现“凤戏牡丹”或“白鹤戏莲”的题材。一类是以常德、桃源一带为中心的汉族挑花被面,有蓝底挑白花和白底挑蓝花两种,图案以折枝花鸟为主,有“锦鸡菊花”、“喜鹊登梅”等,雅致美观。
4、 方巾、手帕
方巾、手帕亦为湖南各民族、各地域常见的生活用品,方巾有盖物、包物多种用品,上多绣人物、花、鸟图案,也有文字、诗词图案等。手帕的功能主要为妇女送给心上人,充当爱情的信物。其纹饰分为主、次两部分。主图绣在手帕中间,有“鸳鸯戏水”、“蝶恋花”等题材,寓意爱情美满幸福。次图绣在手帕四角,常以折枝花卉为主。
5、枕顶
亦称“枕头档”,旧时枕头两端为方形,枕顶即为枕头的两顶,多有绣花。汉族枕顶多用平针绣和钉线绣,题材多样,花、鸟、人物、动物都有,精美华丽。苗族枕顶多采用平针绣和捆针绣等针法,绣出花、鸟纹,风格灵秀。瑶族的绣花枕顶十分精致,绣着繁密的人物、花鸟、戏剧和传说人物,造型简练生动。
6、包、袋
刺绣包、袋在湖南民间很流行,各民族、各地域均可见到,形制多样、风格迥异,品种也极多,按用途分,包可分为:褡裢荷包、烟荷包、腰包等。袋包括:扇袋、笔袋、眼睛袋等。刺绣荷包和香包主要是作为爱情信物和礼物在民间流传,其图案生动,色彩明快,是极具情感内涵的民间手工艺品。

湖南民间绣品种类繁多,缤纷五色,除上述外,还有被面、戏服、腰带、云肩、绣花鞋、桌围、帐飘、镜片等,因数量不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可以说,刺绣贯穿于湖南民间各类民俗事项中,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巫术信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文艺游艺民俗等,都与刺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刺绣艺术为丰富民众生活增添了光彩,而各类民俗事项的开展,也使刺绣艺术得以传承、发展。如今,湖南民族民间刺绣正面临创新与发展、科学技术与手工艺互融完善这样的历史选择时刻,面对这种年代最悠久、文化积淀最厚重、情感因素最深沉的民间艺术,我们需要给予刺绣艺人一定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尤其是,我们应恢复健康的民俗活动,厚殖民族民间刺绣的生存土壤,使湖南民间刺绣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历久弥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