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欧元解体是最差选项

(2011-10-01 00:40:22)
标签:

财经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上周末举行的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恐慌的人们和愤怒的人们齐聚一堂。从2007年8月开始就困扰世界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从许多重要方面来看,这个阶段都更加危险。一种恶性循环正在银行业与虚弱的主权国家之间形成,它可能会对欧元区和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影响:欧元区可不是什么“孤岛”。这个过程尤其令人恐惧的是,较为弱小的主权国家无力独自应对危机,而整个欧元区却没有人出面负总责。欧元区或许缺少解决这场危机的能力。

IMF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列出了潜在的危险。这是一份绝佳的监控报告:清晰,有说服力,鼓舞人心。那么,这份报告的主旨是什么?它包含在下面两句话中:“欧元区各国政府发行的国债总计达6.5万亿欧元,其中有将近一半显露出了信用风险升高的迹象”;“因此,持有大量高风险、高波动性主权债务的银行,在市场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参见图表。)

 

http://media.ftchinese.com/picture/6/000026096_piclink_0_0.jpg

哈佛大学的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在他们的开创性著作《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中解释道,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现在,我们的世界就走到了这一步,危机不再局限在欧元区外围小国,而是蔓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对主权国家是否有能力控制自身债务产生了怀疑,这直接(银行持有主权国家大量债务)和间接(主权债务违约保险价值缩水)地侵蚀了银行貌似殷实的家底。

IMF报告对相关过程予以了说明:“高息差欧元区主权债务的溢出效应,已对当地银行业体系造成了影响,而且波及到了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除了这些直接的风险敞口之外,银行还因向持有高风险国债的其他银行放贷而间接地暴露于风险之中。银行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一侧也受到了主权债务风险的影响,隐性的政府担保受到侵蚀,用作抵押品的政府债券出现贬值,追加保证金通知增多,而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后,银行的信用评级也随之下降。”由于资金吃紧,信贷规模出现萎缩,私营部门也变得更加谨慎,这导致经济走软,财政和金融偿付能力均遭到削弱。

如果往最坏处想,那么世界正处在一场重大危机的边缘。因此,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以及IMF新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等人物,都向欧元区官员施以重压、要求他们采取行动。这些人物指出,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说接近于为时太晚了,而是再不迅速采取行动就真的为时太晚了。

那么,这些外部人士是在要求什么?答案有两点:对虚弱的银行业机构进行资本重组,规模要大到令人相信这次重组的严肃性;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避免恐慌情绪最终导致银行和脆弱的主权国家陷入破产。对于总共需要多少资金,坊间流传着不同的估计。美国人鉴于自己在2008年和2009年的经验,建议采取“震慑”策略。考虑到银行业和各主权国家的资金需求,总金额将远远超过1万亿欧元,很可能达到数万亿欧元——这个数字足以让一个审慎的德国人头晕目眩。

这个任务怎样才能完成呢?我的同事彼得•施皮格尔(Peter Spiegel)在9月26日的文章《Europe thinks the unthinkable》中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首先,在10月份,欧元区应当会(假如运气好的话)批准经过改进的、规模为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基金。届时,EFSF便能够向银行业注资,并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身处困境的国家的国债。然而,这个基金的规模还是太小了。欧元区需要一个大得多的“火箭筒”。目前正处在讨论当中的方案似乎有五种。这些方案涉及让EFSF进行杠杆化操作,比如发放担保、而非贷款,或者从欧洲央行(ECB)借款,又或者从市场上借款。但是,如果立刻就需要采取行动(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那么有能力提供所需资金的实体也就只有欧洲央行了。

这种办法能否奏效?我就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有七点。第一,如果各方就采取必要规模的行动达成共识,那么应该能够阻止恐慌。第二,至少在短期内,达成这种共识是办不到的,尤其是在严重依赖欧洲央行提供资金的情况下。即将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意大利人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很容易挨骂的境地,他不得不顶着德国公众抨击他令欧洲央行失去原则的骂声,努力拯救自己的祖国。

第三,一旦银行业和主权国家变得严重依赖官方融资,它们就会发现很难再回归市场。第四,这类行动并不能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目前缺乏竞争力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大规模的外来资金流入,而眼下忧心忡忡的私营部门不太可能向它们提供资金。

第五,很可能在经过这类纾困之后,那些挥霍无度之辈又会故态复萌,导致必须进行新的纾困。第六,只有欧元区内部作出调整,包括盈余国家也要作出调整,这种内部资金转移才能停止,但现在却毫无调整的迹象。因此,欧元区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不正当的转移联盟。最后,有一种危险是,某项宏大的计划会导致欧元区处境最好的国家的主权债务被降级,尽管欧元区崩溃可能会给它们的评级造成程度近乎相同的损害。

再没有什么别的好选择了。上面提议的行动都蕴含很大风险。但如果不采取这类行动,金融体系崩溃和主权债务危机就会波及全球,结果要恶劣得多。现在欧洲必须进行这类纾困,这可以被视作为其所犯的多个错误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仓促结成难以分解的货币联盟,容忍出现巨大的失衡,未能严格约束银行业,而后又对正在形成的危机应对不力。

欧元区尚未决定发展壮大后要扮演什么角色,但它首先要发展到那个阶段才行。欧元区解体的后果严峻得难以想象,其成员国应竭力避免。其他的选择都不明智。

译者/何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