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纠缠孔子一生的阳虎
一、阳虎其人
阳虎,又名阳货,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这个人能力强,口才好,但人品极差,曾一度执掌鲁国国政。在孔子的一生中,阳虎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不仅直接羞辱过孔子,还间接造成孔子被匡人围困五日,差点丢掉性命,原因是他们俩长相想象,被匡人误认作是曾欺负他们的“恶霸”阳虎。孔子与阳虎两人不仅面貌相像,而且两人一辈子不对付,阳虎纠缠了孔子一辈子。
二、孔子年轻的时候就遭到过阳虎欺负
据《史记》记载,孔子17岁时,他母亲去世。此事不久,遇上季孙氏举行家宴。季孙氏当时是鲁国的国相,鲁国的当权者,为笼络收买人心,故作礼贤下士之举,大宴宾客,广邀朋友,遍请士人。十七八岁的孔子觉得自己也算出身名门,因为他的远祖是殷商的后裔,曾是宋国的国王,后因避祸而迁往鲁国,家族日益衰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地方小官吏,相当于现在的镇长。孔子想,自己是圣王之后,现在虽算不上贵族,但还应该算得上是士人吧。于是,孔子鼓起勇气,不请自到,腰间系着孝就去赴宴了。结果在季孙氏家门口遇到了阳虎。阳虎搭拉着脸,冷冷地说:“季氏飨士,非敢食子也”(《史记》语)。阳货明显是仗势欺人,瞧不起孔子。孔子被阳虎搞得灰头土脸,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遭遇。
三、中年时期被阳虎逼着出来做官
中年之后,孔子的社会名望越来越高。他曾做了一段时间的礼仪官,参与国家祭祀典礼和外宾接待等活动,因为政见不合,不被重用,就罢官回家,以教书为业。
鲁国当时的实际权力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大夫把持,三家大夫又实际上被各自的管家控制。阳虎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季孙氏家臣,参与国家大计方针的制定,很多朝政由阳虎等人执掌,这就是所谓的“家臣执国政”。
阳虎想请孔子出来做官,希望用孔子来装潢门面。多次派人传话,要孔子去拜见他,但心高气傲的孔子一直没有搭理他。于是,阳虎开始想歪主意,他打听好孔子不在家的时候,派人给孔子家送去一只烤乳猪。按照当时的礼节,大夫给士送礼,如果士没有在家亲自领受,就得回访还礼。孔子是何等聪明之人,哪肯轻易就范!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二人竟在路上相遇了,真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躲是躲不过去了,孔子只好迎上去。阳货却是大为得意,上去就对孔子进行了一通质问:“过来,我问你几个问题,你说,一个人怀揣本领却不管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叫仁吗?一个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人却不愿抓住时机,这叫智吗?日月流逝,年岁不等人呀!”阳货不愧是个老奸巨滑的政客,你孔子不是整天谈仁论智吗?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你怎么说!
阳虎是得势者、当权者,孔子不能得罪,只好“诺诺”连声,答应出来做官(喏,吾将仕唉)。好在阳虎很快因为颠覆“三桓”失败而出逃到了晋国,孔子由此躲过了在其手下讨生活的尬尴。
四、老年时期孔子因貌似阳虎而受困于匡
孔子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参与治理国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许多。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因有人进谗言,孔子怕获罪,决定离开卫国。在去陈国的路上,路过匡地。按说孔子离开了鲁国,与阳虎没什么交集,可阳虎这厮就像幽灵一样,仍然困扰着孔子。阳虎的一生干过很多坏事,其中就包括他曾经残害过匡地人。因孔子与阳虎相貌酷似,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来了,纷纷从四处赶来,将孔子整整围困了5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答道:"老师还健在,颜回怎么敢死呢?"这时,匡地的人聚得越来越多,围困得越来越急,随从的弟子们束手无策,都很害怕。孔子却从容自若地对弟子们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正掌握在我们手中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制度,就不应该让后死的人认识和承担维护它的责任。天意既然没有要毁灭这种制度,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后来,孔子派弟子跟卫国的宁武子求情,由宁武子出面消除误会,才得以脱离险境。
后来,匡人知道自己围的是孔子后很懊悔。等孔子从陈国回来时,特别追到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列子》一书曾说,孔子一生,“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说的是孔子一生,遭遇的挫折与磨难,其中就包括受到阳虎等人的轻视与侮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