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之子贡:杰出外交家,儒商鼻祖

(2023-07-24 14:00:18)
标签:

历史

教育

文化

《论语》人物故事之子贡:杰出外交家,儒商鼻祖

一、子贡其人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人。孔子的得意门生,言语科高材生,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二、子贡故事

1、儒商始祖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意思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

子贡是著名的富商,经营商业成就斐然。《史记·货殖列传》传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他能及时掌握行情,“亿(预测)则屡中”,并“与时(及时)转货。”《论衡·知实》载:“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由于子贡善于经营,使他非常富有。《仲尼弟子列传》载:“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常相鲁卫,家累千金”。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子贡是一位有学识的商人,诸侯不但需要他的货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识见和才学。

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才达到如此显赫地位,因而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2、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能够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正因为如此,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

3、子贡尊师,守孝六载

 

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言语科的高材生。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跟对方讲:说他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家里的东西。而夫子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进屋内根本看不到里面的精彩;夫子好比太阳和月亮,光彩照人,不是常人能够超越的。孔子死后,他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4、杰出外交人才

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是子贡在外交上的第一次胜利。

鲁哀公七年(488),吴国企图称霸,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迎吴人,而吴人非要见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贡去应付。子贡把吴人说得哑口无言,这又是子贡外交上的成功。

鲁哀公十一年(484),吴伐齐得胜后,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物,一时间叔孙氏不知所措,随行的子贡随即出来应酬,圆满结束了这一外交场面。

鲁哀公十二年(483),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将卫侯扣留。子贡说服吴国太宰,将卫侯释放。

鲁哀公十五年(480),齐鲁媾和,经子贡斡旋,齐国归还它以前霸占鲁国之地。子贡在外交方面的才干,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承认和称赞。楚昭王说,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与子贡相比。鲁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说,要是子贡在场的话不会遭此耻辱。

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

子贡受命,先到齐国,说服田常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

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司马迁称赞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5、重视教化

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子贡反对诉诸武力,主张用外交谈判解决争端。在国内政务上,子贡主张教化。《韩诗外传》载:“季孙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氏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罚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归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

《新书·政理》载,卫灵公问国家政务何最重要,史鳅说刑罚,子路说军事,子贡说教化最重要。

6、不墨守陈规,主张放弃告朔饩羊

子贡建议改革告朔饩羊。周天子每年冬将次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称颁告朔。诸侯将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杀一只羊祭于庙,以示敬重,曰饩羊。春秋时,多国已不用周历,告朔饩羊之规已被破坏,故子贡主张放弃告朔饩羊,表现出不墨旧礼的务实思想。《论语·八佾》载:“子贡欲去告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三、《论语》中有关子贡的记载达34条之多,是弟子中最多的。有人因此认为,这是因为子贡出钱资助《论语》项目的故。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5、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6、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7、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8、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1、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2、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4、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7、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18、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19、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20、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3、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24、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8、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9、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3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2、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34、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