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制造“玻璃孩子”
史提芬周

2010年6月3日,嘟嘟2岁6个月6天。
我带着嘟嘟在公园里玩,到了宽阔的地方,他就疯跑起来,跑累了就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他随身携带的塑料盒里装满了捡来的各式各样的小石头,向前走了几步,一个被阳光反射的发亮的东西吸引了他,原来是一小块玻璃,他把盒子里的小石头都扔了,把这块玻璃放了进去。
“嘟嘟,玻璃看起来好看,可是特别脆,容易把手扎坏了,拿的时候可要小心点呀!”我在旁边提醒道。“嗯,只能看,不能摸!”嘴里虽然这么说着,可是他依然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下,幸好是一块毛玻璃!
有一种说法,叫“玻璃孩子”,并不是说孩子喜欢玩玻璃,而是孩子像玻璃一样一碰就碎,看似坚强,实则体质虚弱,心理脆弱,承受力极差。
此言并非空穴来风,根据北京市政府六一前夕发布的“市民健康状况白皮书”称,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吃惊。在过去10年间,北京市7至18岁男、女学生身高的平均增长幅度,远低于胸围和体重的增长幅度。“变宽、变胖的速度超过了长高的速度。”全市有10%的儿童青少年属于肥胖,而在这些肥胖儿中10%已被发现患有脂肪肝。中小学生目前近六成的近视率,到了高中,则达到了八成!
“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另有专家称,与身体素质一致,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由于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原因,现在的孩子已被逐步“玻璃化”了。
“玻璃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玻璃孩子”的日渐增多,到底是谁之过?
溺爱的家庭氛围,宠的四体不勤。
如今孩子一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围着一个孩子转。“非常6+1”的家庭结构,孩子立刻就成了全家瞩目的焦点。凡事都应该有个度,而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分夸奖,造就了孩子四体不勤、眼高手低、盲目自信。更有些父母把孩子的一切设计得很周密,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全部安排妥当,孩子全无自主。父母亲太能干,反而会把孩子变得无能和脆弱。该干的都被父母包下了,就剩学习一条路可走。以至于还有到了小学不会穿衣服,中学没洗过碗,大学还基本不能自理者比比皆是。
家务不让做,就连孩子的社交也是家长冲锋陷阵。孩子间打闹,实属正常,可我却亲眼目睹过大人因为孩子而争吵的,甚至还有暴力和不幸事件发生的。老师批评孩子几句,就找校长评理,“为什么吼我们家孩子?”有学生在学校考试作弊被抓,家长找学校求情,不要通报批评,否则孩子会割腕自杀……
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玻璃化”,可是包办、溺爱的家庭氛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越来越像玻璃了。
功利的应试教育,压的气喘嘘嘘
虽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可是应试教育之路,依然越走越窄。众多师生与家长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为了抢占为数不多的稀缺的教育资源,各施绝技,不但要付出昂贵的各种费用,还要夜以继日地、不分周末与寒暑假地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神童班,为孩子增加竞争的筹码。而很多学校在课堂上经常讲超前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需要从课外班提前获得,造车学生额外的压力。
玩的时间被挤占了,睡觉的时间被挤占了,锻炼的时间被挤占了……我的同事孩子上五年级,有天对爸爸说,“我怎么觉得活着没意思呢?”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也使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会经验少的可怜。另一个同事的孩子上高中时,他天天叫醒、接送,结果在他出差那三天,孩子打车上学,每天都迟到。而且在参加完高考后,出去和同学聚会玩,不到三天的时间,丢了俩手机。
危险的生活环境,吓的心惊胆颤
如果有人说,小时候独自一人或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放了学还到外面去玩耍一阵再回家。那么,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还敢这么做,就不只是胆子大的问题了。
儿童的安全、校园的安全问题,已经波及到整个社会,甚至上升到国家的角度。过去,可以锻炼十多岁的孩子独自一人乘坐火车去探亲,如今,就在最熟悉的上下学路上,家长都要提心吊胆,亦步亦趋。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面对做起恶来没有底线的坏人,很多家长不是不放手,而是不敢放手。还是那句话,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下一代都保护不力,恐怕也没有人会觉得生活幸福。孩子面临的诸多安全威胁,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防范与化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大胆放手,给孩子更多的参与社会的空间。
综上,“玻璃孩子”,集体制造!作为一名家长,过多的埋怨不能立刻改变现状,最重视孩子的肯定是自己,所以要从自身做起,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部门,应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即马虎不得又不能固步自封;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亲力亲为,才能改造我们的社会风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