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目前来看,加速上涨的概率变低了,可以继续观察一下:
小概率的,加速上涨,明显突破4133点(0.618黄金分割位),但速度不会超过2015年,点位也不会超过2015年的5178点。这种情况下,未来6个月的操作重点就是逃顶;
大概率的,震荡上涨,目标就在4133点上下,未来12个月重点就不是逃顶(像2020~2022年那种,根本没有明显的顶可逃),重点是选股,是押注人工智能突破天际,还是押注其余板块补涨。
创业板50,可以认为是牛市,较大几率刷新2021年高点,但需要考虑:
1、上涨幅度是否超过2021年(+280%),目前看来有一定难度;
2、上涨宽度是否超过2021年,2021年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医药等板块联袂上涨,这次基本上集中于人工智能相关的通信板块和部分芯片股。
沪深300和创业板50,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同涨同跌的,所以现在押注沪深300有一定的补涨空间;
牛市期间,创业板50通常是会比沪深300强,但也会有一条“红线”,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触及“红线”,容易触发沪深300阶段性走强(2014年2月),或者创业板50直接见顶(2015年6月和2021年7月)。现在再次逼近这条“红线”,需要留意沪深300阶段性走强或创业板50见顶的可能。
中证1000和创业板50,大部分时间同涨同跌,押注中证1000补涨也没有大毛病。
2010~2019年,这2个指数几乎完全同步,因为创业板50当时也是小盘股属性,都由资金面推动,区别不大;
2019年以来,这2个指数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中证1000,仍然是小盘股,但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力渐小,量化基金的影响力渐大,所以小盘股的波动大幅下降,反而走势很稳。创业板50,转为大盘成长股属性,机构投资者成为主力,但很明显,机构投资者的疯狂劲一点不落后于个人投资者,创业板50整个就是上蹿下跳的走势。
红利股和创业板50,就不是同涨同跌,很多时候是反向的,所以不能押注红利股补涨(这几天银行股是涨了,但不是补涨,单纯只是反向,逆势上涨);
它们的相对走势很规律,在一个区间内震荡,也有一条“红线”,但现在距离这条“红线”仍然较远。
新半军和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看2个时点:
2020年3月,疫情推动美联储无底线放水,新半军崛起,机构投资者主导行情,疯狂劲不输给个人投资者;
2022年10月,ChatGPT行情,人工智能板块崛起,现在看来也是机构主导,很可能是同一批机构,而且更疯一些,隐约还透着一些“蠢”气。
虽然2020年3月之后的一段时间,新半军极大幅度地拉开了与人工智能的距离,但2022年10月之后大逆转,人工智能已经完全追回来了,甚至回到了2020年3月以前。也就是说,现在两者几乎回到同一起跑线,不存在谁有特殊的先发或后发优势,公平竞争。
券商股和人工智能,相对走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关注券商股的时候,通常就不太有必要关注那些“三瓜两枣”的小行情,直接看2007年和2015年这种大行情:
2007年,券商股是一路强势到顶的;
2015年,券商股是先弱,后强,再弱。2014年以前券商股弱,等科技股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券商股在2014年底脉冲式飙涨,然后2015年上半年券商股再次走弱。
现在券商股相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对走势,已经刷新了历史新低,押注的主要就是2014年底那种脉冲走势。
有色股和人工智能,近年来是比较同步的,当然,人工智能走得更强,有色股涨幅小一些;
但这2个板块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同步就不是那么好解释。目前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近年来国际市场流行的ABC(投资哪都行,就是别投资中国):
人工智能的主导产业链在美国,龙头企业也在美股上市,A股这些跟人工智能沾边的股票,近年来很大程度是在跟随美股相关股票上涨;
有色股也有类似的逻辑,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黄金这些,主要是国际市场定价,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没有跟中国市场直接相关。
以上是对长线行情的分析,小结:
1、上证指数和创业板50都可看作牛市,未来12个月震荡上涨概率更大大,从而选股是重点。反之,如果未来6个月加速上涨,逃顶则是重点;
2、沪深300和新半军有机会补涨,未来12个月至少不输给人工智能;
3、中证1000现在波动小,主要就是博弈缓慢补涨。券商股波动大,主要博弈脉冲式快速补涨;
4、红利股回避为主,不能博弈补涨。有色股由于与人工智能同步,不排除有调整风险,但有色股涨幅不大,且明显处于2007年以来的低位。
大盘短线1.5周回调了156点,调整级别主要参考6月份(6周回调85点),这次调整速度更快,预计调整时间也会更短,先看3周左右(剩余1.5周)。
通信股和科创芯片短线暴跌,这是再好没有的了,通信股尤其应该更大力度地回调,使得中线风险极大地释放。至于长线风险就另外再说,重点就看其它低位的成长板块能不能补上窟窿。
低位的成长板块仍然看好新半军,新能源比较明显有补涨的意向,它的位置非常低;
非科创芯片股,短线多少要受到科创芯片暴跌的影响,因为前面也跟着涨了一些,位置没有那么低。但是中长线来看,非科创芯片股明显跟新能源板块是同步的,它们都更反映实体经济的情况,概念炒作的成分几乎没有了。
券商股和有色股都是周期股,一个反映资本市场周期,另一个反映实体经济周期;
从2007年算起,券商和有色都是超跌股。从2015年算起,有色是券商股,券商是超跌股;
2007年它们完全同步,分别是涨幅第1和第2的板块,反映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完美共振;
2015年就开始分化了,当时反映资本市场强,实体经济弱;
这次行情,目前是券商股弱,有色股强。一方面,资本市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更没有到疯狂的程度。另一方面,有色股的强势,除了有可能是因为前述ABC(投资哪都行,就是别投资中国),反过来也可能暗示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复苏,毕竟中国占铜铝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果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共振,这2个板块会很强。
中线进行了调整,预计长线上涨周期会拉长,大概率到明年9月,所以考虑加大长线仓位的配置,增加至80%;
目前配置的长线股,本轮行情最大涨幅123%,几乎刷新了2021年历史高点,是足够强势的。而且考虑时间比较充裕,这些长线股后面还可以适当调整,进一步去弱留强。
中线股,目前只剩下15%仓位,后面根据情况操作,短线也调整了1.5周,是快速调整,预计剩1.5周;
调整之后,也可以考虑科创板、创业板等强势指数的指数基金,现在这个高点更可能是主升浪高点,而不是最高点。
操作策略,仓位95%=芯片股47%+券商股33%+有色股15%;
中线,主要风险是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超涨风险,这是指数层面的风险,所以有一定杀伤力不奇怪。目前判断调整级别类似5、6月份,也就是小于去年10月~今年4月的级别,接下来主要看是否有新的强势品种出现,关注沪深300/新半军/消费医药、中证1000/券商股、有色股;
长线,创业板和科创板在指数层面完全没有超涨,主要风险是人工智能相关的通信股和部分科创芯片股的风险,尤其是通信股,要以“年”为单位来释放长线风险。但这不是指数层面的风险,只是人工智能板块的局部风险,此前文章分析过,人工智能板块在A股完全达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A股整体的长线风险并不大(实际上,A股整体的风险,显然不是过于疯狂,而是过于低迷)。
【阿令】加大长线仓位的配置——20250905
上证指数,目前来看,加速上涨的概率变低了,可以继续观察一下:
小概率的,加速上涨,明显突破4133点(0.618黄金分割位),但速度不会超过2015年,点位也不会超过2015年的5178点。这种情况下,未来6个月的操作重点就是逃顶;
大概率的,震荡上涨,目标就在4133点上下,未来12个月重点就不是逃顶(像2020~2022年那种,根本没有明显的顶可逃),重点是选股,是押注人工智能突破天际,还是押注其余板块补涨。
创业板50,可以认为是牛市,较大几率刷新2021年高点,但需要考虑:
1、上涨幅度是否超过2021年(+280%),目前看来有一定难度;
2、上涨宽度是否超过2021年,2021年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医药等板块联袂上涨,这次基本上集中于人工智能相关的通信板块和部分芯片股。
沪深300和创业板50,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同涨同跌的,所以现在押注沪深300有一定的补涨空间;
牛市期间,创业板50通常是会比沪深300强,但也会有一条“红线”,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触及“红线”,容易触发沪深300阶段性走强(2014年2月),或者创业板50直接见顶(2015年6月和2021年7月)。现在再次逼近这条“红线”,需要留意沪深300阶段性走强或创业板50见顶的可能。
中证1000和创业板50,大部分时间同涨同跌,押注中证1000补涨也没有大毛病。
2010~2019年,这2个指数几乎完全同步,因为创业板50当时也是小盘股属性,都由资金面推动,区别不大;
2019年以来,这2个指数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中证1000,仍然是小盘股,但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力渐小,量化基金的影响力渐大,所以小盘股的波动大幅下降,反而走势很稳。创业板50,转为大盘成长股属性,机构投资者成为主力,但很明显,机构投资者的疯狂劲一点不落后于个人投资者,创业板50整个就是上蹿下跳的走势。
红利股和创业板50,就不是同涨同跌,很多时候是反向的,所以不能押注红利股补涨(这几天银行股是涨了,但不是补涨,单纯只是反向,逆势上涨);
它们的相对走势很规律,在一个区间内震荡,也有一条“红线”,但现在距离这条“红线”仍然较远。
新半军和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看2个时点:
2020年3月,疫情推动美联储无底线放水,新半军崛起,机构投资者主导行情,疯狂劲不输给个人投资者;
2022年10月,ChatGPT行情,人工智能板块崛起,现在看来也是机构主导,很可能是同一批机构,而且更疯一些,隐约还透着一些“蠢”气。
虽然2020年3月之后的一段时间,新半军极大幅度地拉开了与人工智能的距离,但2022年10月之后大逆转,人工智能已经完全追回来了,甚至回到了2020年3月以前。也就是说,现在两者几乎回到同一起跑线,不存在谁有特殊的先发或后发优势,公平竞争。
券商股和人工智能,相对走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关注券商股的时候,通常就不太有必要关注那些“三瓜两枣”的小行情,直接看2007年和2015年这种大行情:
2007年,券商股是一路强势到顶的;
2015年,券商股是先弱,后强,再弱。2014年以前券商股弱,等科技股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券商股在2014年底脉冲式飙涨,然后2015年上半年券商股再次走弱。
现在券商股相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对走势,已经刷新了历史新低,押注的主要就是2014年底那种脉冲走势。
有色股和人工智能,近年来是比较同步的,当然,人工智能走得更强,有色股涨幅小一些;
但这2个板块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同步就不是那么好解释。目前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近年来国际市场流行的ABC(投资哪都行,就是别投资中国):
人工智能的主导产业链在美国,龙头企业也在美股上市,A股这些跟人工智能沾边的股票,近年来很大程度是在跟随美股相关股票上涨;
有色股也有类似的逻辑,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黄金这些,主要是国际市场定价,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没有跟中国市场直接相关。
以上是对长线行情的分析,小结:
1、上证指数和创业板50都可看作牛市,未来12个月震荡上涨概率更大大,从而选股是重点。反之,如果未来6个月加速上涨,逃顶则是重点;
2、沪深300和新半军有机会补涨,未来12个月至少不输给人工智能;
3、中证1000现在波动小,主要就是博弈缓慢补涨。券商股波动大,主要博弈脉冲式快速补涨;
4、红利股回避为主,不能博弈补涨。有色股由于与人工智能同步,不排除有调整风险,但有色股涨幅不大,且明显处于2007年以来的低位。
大盘短线1.5周回调了156点,调整级别主要参考6月份(6周回调85点),这次调整速度更快,预计调整时间也会更短,先看3周左右(剩余1.5周)。
通信股和科创芯片短线暴跌,这是再好没有的了,通信股尤其应该更大力度地回调,使得中线风险极大地释放。至于长线风险就另外再说,重点就看其它低位的成长板块能不能补上窟窿。
低位的成长板块仍然看好新半军,新能源比较明显有补涨的意向,它的位置非常低;
非科创芯片股,短线多少要受到科创芯片暴跌的影响,因为前面也跟着涨了一些,位置没有那么低。但是中长线来看,非科创芯片股明显跟新能源板块是同步的,它们都更反映实体经济的情况,概念炒作的成分几乎没有了。
券商股和有色股都是周期股,一个反映资本市场周期,另一个反映实体经济周期;
从2007年算起,券商和有色都是超跌股。从2015年算起,有色是券商股,券商是超跌股;
2007年它们完全同步,分别是涨幅第1和第2的板块,反映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完美共振;
2015年就开始分化了,当时反映资本市场强,实体经济弱;
这次行情,目前是券商股弱,有色股强。一方面,资本市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更没有到疯狂的程度。另一方面,有色股的强势,除了有可能是因为前述ABC(投资哪都行,就是别投资中国),反过来也可能暗示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复苏,毕竟中国占铜铝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果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共振,这2个板块会很强。
中线进行了调整,预计长线上涨周期会拉长,大概率到明年9月,所以考虑加大长线仓位的配置,增加至80%;
目前配置的长线股,本轮行情最大涨幅123%,几乎刷新了2021年历史高点,是足够强势的。而且考虑时间比较充裕,这些长线股后面还可以适当调整,进一步去弱留强。
中线股,目前只剩下15%仓位,后面根据情况操作,短线也调整了1.5周,是快速调整,预计剩1.5周;
调整之后,也可以考虑科创板、创业板等强势指数的指数基金,现在这个高点更可能是主升浪高点,而不是最高点。
操作策略,仓位95%=芯片股47%+券商股33%+有色股15%;
中线,主要风险是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超涨风险,这是指数层面的风险,所以有一定杀伤力不奇怪。目前判断调整级别类似5、6月份,也就是小于去年10月~今年4月的级别,接下来主要看是否有新的强势品种出现,关注沪深300/新半军/消费医药、中证1000/券商股、有色股;
长线,创业板和科创板在指数层面完全没有超涨,主要风险是人工智能相关的通信股和部分科创芯片股的风险,尤其是通信股,要以“年”为单位来释放长线风险。但这不是指数层面的风险,只是人工智能板块的局部风险,此前文章分析过,人工智能板块在A股完全达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所以A股整体的长线风险并不大(实际上,A股整体的风险,显然不是过于疯狂,而是过于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