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50,35个交易日回调了15%,逼近55日线,可以认为接近见底了,这样上证指数的下跌空间就比较小了;
上证50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国家队”定价的,目前市盈率10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金融33%、主要消费17%、工业11%、信息技术8%。
沪深300,也很接近见底,而且成交量也缩到了比较低的水平;
沪深300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定价,目前市盈率12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金融24%、工业19%、信息技术13.5%、主要消费11%。工业板块的权重比上证50高出8%,信息技术板块也高出5.5%,可见沪深300的成长性比上证50还是略强。
中证2000,接近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方面,9月份反弹的波动率不仅大幅低于2015年8月,甚至还不如2024年2月的波动率。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近年来量化基金的兴起,降低了小盘股的波动率,妖股辈出的时代不容易回去了;
中证2000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游资和量化基金定价,这些投资者的共同点都是无视基本面,中证2000目前市盈率77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工业32%、信息技术16%、可选消费14%、原材料12%。从行业板块分布来讲,具有一定的成长性,但个股质量偏低,估值偏高。
创业板50,波动率超过了2021年,仅次于2015年。而且,创业板50现在的波动率是中证2000的1.47倍,也就是比小盘股还活跃,吸金能力更强;
创业板50现在的定价者,还是偏机构投资者多一点,目前市盈率31倍,还是很看重基本面的。主要权重板块包括,工业45%、信息技术19%、医药卫生14%、金融12%,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但相对偏实体经济(工业)。
科创50,波动率略小于创业板50,目前是创业板50的0.91倍,但仍然是非常活跃的,波动率是中证2000的1.34倍;
科创50的定价应该是个人投资者和游资偏多,目前市盈率82倍,比中证2000(77倍)还高,基本上就是不看基本面了。科创50的主要权重板块包括,信息技术70%、工业14%、医药卫生9%、可选消费3.5%,成长性极强,而且偏科技。
科技股,接近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超过了2020年,仅次于2015年和2008年;
个人投资者天然偏好科技股,而机构投资者现在最重仓的板块也是科技股,科技股的定价应该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定价,有机会形成共振。科技股市盈率目前53倍,权重板块还可以细分为,电子41%、半导体39%、计算机19%。
工业股,波动率超过了2021年,而且与科技股的波动率相当;
工业股的定价还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里选了深交所的工业股,主要就是新能源板块,目前市盈率28倍。
券商股,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高于2020年,且与科技股相当;
券商股的定价权应该还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游资手中,券商股目前市盈率29倍,不过周期股看市盈率的意义不大,甚至需要反着看,高位的时候市盈率反而低。
基本金属板块,突破了2007年以来的下跌趋势,再次突破2021年高点,将更加确认这一点。目前的波动率偏低,甚至低于2021年的波动率,大概率还会有一个波动率放大的过程;
基本金属板块现在属于过气的冷门股,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度都不算高。目前的市盈率偏低,如果按周期股以往的经验,反而说明见顶的概率比较高。但从K线来看,这里向上突破的概率更大,我还是选择相信K线。
操作策略,仓位95%:
芯片42%、券商39%、有色5%、军工5%、科创4%;
判断调整接近尾声,硬抗这一段调整,并且提前做好选股的工作。
短线选股最简单的就是看波动率和成交量:
从近2个月波动率的角度看,芯片股340>人工智能294>券商股290>军工股285>新能源270>中证2000小盘股247>铝业股214;
从近2个月成交量放大倍数来看,券商股2.40倍>芯片股1.98倍>人工智能1.92倍>新能源1.78倍>军工股1.68倍=中证2000小盘股1.68倍>铝业股1.46倍;
以中证2000为基准,选波动率和成交量明显放大的(可以将上述2个数据相乘,波动率x成交量倍数):
券商(696)、芯片(673)、人工智能(564),新能源(481)、军工(479);
大体上,短线仓位还是“不得不”与长线仓位同步,即看好券商和芯片,短线仓位(40%)准备配置至少芯片股20%和券商股10%,或芯片股15%和券商股15%,这2个板块很难分上下,芯片股波动率大,券商股成交量大,不过我还是看重波动率多一点,所以倾向于芯片股多一些;
剩下的板块,人工智能最优,但是人工智能板块与芯片股过于同步,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所以还是要酌情考虑新能源和军工板块;
中证2000小盘股,如果要参与,有2种方法。一种是持有ETF,相当于把这2000只股票都买了,如果中证2000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也是不差的。另一种是接近于量化策略的方法,分散持有5~10只小盘股,超短线5~10天不停地轮动,妖股也不排斥,但最好不买次新股和ST股;
至于其它没有重点分析的板块,基本就不用考虑了,比上述板块差得太远。
【阿令】提前做好短线选股工作——20241126
上证50,35个交易日回调了15%,逼近55日线,可以认为接近见底了,这样上证指数的下跌空间就比较小了;
上证50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国家队”定价的,目前市盈率10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金融33%、主要消费17%、工业11%、信息技术8%。
沪深300,也很接近见底,而且成交量也缩到了比较低的水平;
沪深300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定价,目前市盈率12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金融24%、工业19%、信息技术13.5%、主要消费11%。工业板块的权重比上证50高出8%,信息技术板块也高出5.5%,可见沪深300的成长性比上证50还是略强。
中证2000,接近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方面,9月份反弹的波动率不仅大幅低于2015年8月,甚至还不如2024年2月的波动率。某种程度上,应该是近年来量化基金的兴起,降低了小盘股的波动率,妖股辈出的时代不容易回去了;
中证2000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游资和量化基金定价,这些投资者的共同点都是无视基本面,中证2000目前市盈率77倍,主要权重板块包括,工业32%、信息技术16%、可选消费14%、原材料12%。从行业板块分布来讲,具有一定的成长性,但个股质量偏低,估值偏高。
创业板50,波动率超过了2021年,仅次于2015年。而且,创业板50现在的波动率是中证2000的1.47倍,也就是比小盘股还活跃,吸金能力更强;
创业板50现在的定价者,还是偏机构投资者多一点,目前市盈率31倍,还是很看重基本面的。主要权重板块包括,工业45%、信息技术19%、医药卫生14%、金融12%,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但相对偏实体经济(工业)。
科创50,波动率略小于创业板50,目前是创业板50的0.91倍,但仍然是非常活跃的,波动率是中证2000的1.34倍;
科创50的定价应该是个人投资者和游资偏多,目前市盈率82倍,比中证2000(77倍)还高,基本上就是不看基本面了。科创50的主要权重板块包括,信息技术70%、工业14%、医药卫生9%、可选消费3.5%,成长性极强,而且偏科技。
科技股,接近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超过了2020年,仅次于2015年和2008年;
个人投资者天然偏好科技股,而机构投资者现在最重仓的板块也是科技股,科技股的定价应该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定价,有机会形成共振。科技股市盈率目前53倍,权重板块还可以细分为,电子41%、半导体39%、计算机19%。
工业股,波动率超过了2021年,而且与科技股的波动率相当;
工业股的定价还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这里选了深交所的工业股,主要就是新能源板块,目前市盈率28倍。
券商股,突破了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波动率高于2020年,且与科技股相当;
券商股的定价权应该还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游资手中,券商股目前市盈率29倍,不过周期股看市盈率的意义不大,甚至需要反着看,高位的时候市盈率反而低。
基本金属板块,突破了2007年以来的下跌趋势,再次突破2021年高点,将更加确认这一点。目前的波动率偏低,甚至低于2021年的波动率,大概率还会有一个波动率放大的过程;
基本金属板块现在属于过气的冷门股,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度都不算高。目前的市盈率偏低,如果按周期股以往的经验,反而说明见顶的概率比较高。但从K线来看,这里向上突破的概率更大,我还是选择相信K线。
操作策略,仓位95%:
芯片42%、券商39%、有色5%、军工5%、科创4%;
判断调整接近尾声,硬抗这一段调整,并且提前做好选股的工作。
短线选股最简单的就是看波动率和成交量:
从近2个月波动率的角度看,芯片股340>人工智能294>券商股290>军工股285>新能源270>中证2000小盘股247>铝业股214;
从近2个月成交量放大倍数来看,券商股2.40倍>芯片股1.98倍>人工智能1.92倍>新能源1.78倍>军工股1.68倍=中证2000小盘股1.68倍>铝业股1.46倍;
以中证2000为基准,选波动率和成交量明显放大的(可以将上述2个数据相乘,波动率x成交量倍数):
券商(696)、芯片(673)、人工智能(564),新能源(481)、军工(479);
大体上,短线仓位还是“不得不”与长线仓位同步,即看好券商和芯片,短线仓位(40%)准备配置至少芯片股20%和券商股10%,或芯片股15%和券商股15%,这2个板块很难分上下,芯片股波动率大,券商股成交量大,不过我还是看重波动率多一点,所以倾向于芯片股多一些;
剩下的板块,人工智能最优,但是人工智能板块与芯片股过于同步,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所以还是要酌情考虑新能源和军工板块;
中证2000小盘股,如果要参与,有2种方法。一种是持有ETF,相当于把这2000只股票都买了,如果中证2000突破2015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也是不差的。另一种是接近于量化策略的方法,分散持有5~10只小盘股,超短线5~10天不停地轮动,妖股也不排斥,但最好不买次新股和ST股;
至于其它没有重点分析的板块,基本就不用考虑了,比上述板块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