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反弹力量积聚——20240913

2024-09-13 17:23:30

上证指数,短线偏离度(失衡程度)已经达到了去年8月25日、10月23日和今年1月23日、2月5日的水平,反弹的力量已经积聚;

短线横盘了4个交易日,使得下跌已经有减速的迹象,下周关注是否反弹,以及是否放量突破30日线。目前距离30日线约4%,距离稍远,所以这里的时点可能更类似1月23日(反抽30日线后还有一波下跌),而不是2月5日(最终低点)。

沪深300,对比2021年2月之后的2波下跌(一大一小)和2023年1月之后的2波下跌(一大一小):

2021年2月,一波大的下跌62周/-37%,紧接一波小的下跌17周/-23%;

2023年1月,一波大的下跌52周/-27%,不论下跌的速度还是幅度,都不如2021年2月那一波大的下跌。然后,现在这波小的下跌,目前持续了17周,下跌14%。很明显,比起上一次小的下跌,速度更慢,幅度更小。

很直观地说明,沪深300获得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强,转势的时间越来越近,实际上考虑本轮中线回调已经17周,与上一次小的中线下跌已经一样,转势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科技股,长线下跌从2022年10月就开始减速,并进入底部区域。实际上,如果2022年10月抄底了科技股,到今天也基本上跌幅不大;

近4年的走势受到2年线压制,等待突破2年线可确认转势,目前距离20%。

科技创新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推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居民人均收入,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历史经验证明,短时间内,1~2年或2~3年的维度,只要资金面足够给力,科技股可以无中生有地炒作。

工业股,新能源和军工都属于工业股,长线是2024年2月才开始下跌减速的,比科技股迟;

目前距离2年线还有28%,比科技股也是弱一些。

工业股始终是实体经济的代表,但也说明工业股还是受制于基本面的,它不像科技股可以无中生有地炒作。

消费股,有所不同,长线开始加速下跌,特别是酿酒股跌势迅猛;

距离2年线已经达到了35%,非常弱势。

甚至1994~2021年消费股超长期牛市都可能结束,刺激消费不能无中生有,得老百姓手里有钱。

医药股,2022年10月以来有减速的现象,但不如科技股明显,2022年10月抄底医药股,到今天显然是亏钱的;

医药股距离2年线到达34%,也是很弱势。

医药股从走势看,也是有可能1994~2021年超长期牛市结束。但医药股还是有技术创新含量的,成长性应该介于科技股和消费股之间。

银行股,2022年10月开始加速上涨,主要由四大行的强力上涨来推动;

目前略微跌破了2年线,适合观望。

银行股的上涨,更多是因为近2年不像其它行业那么差,但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银行也难免受影响,我昨天发现自己的房贷利息已经下调了,没有申请,银行主动下调的。如果接下来经济复苏,显然,其它行业的复苏力度会更大,同样也会显得银行的基本面没那么好。

券商股,2022年10月开始减速下跌,并进入底部区域;

目前距离2年线仅13%,距离足够近,以券商股的爆发力来讲,涨3~5天就够。且短线已经有拐头向上的迹象,关注是否突破2年线;

留意券商股和科技股近8年的走势几乎一样,一方面,这2个板块是股市投机力量的风向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不可能由追求确定性的银行体系来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强大证券市场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能源股,包括煤炭、石油等,2022年9月开始减速上涨,并进入顶部区域,如果2022年9月高点买了能源股,到现在几乎是不赚钱的;

跟银行股一样,能源股本周一度跌破了2年线,适合观望;

能源股现在只能部分地反映传统经济和海外经济的情况,而且未必是正向的反映,很可能也是跟银行股一样,能源股的上涨代表能源行业没有其它行业那么差,反映的是其它行业差。

材料股,包括有色、化工等,2024年2月以来下跌减速;

目前距离2年线18%,距离不算远,这得益于2月份那波反弹够强劲;

留意材料股和工业股近8年的走势几乎是一样的,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材料板块跟美元指数、大宗商品、通货膨胀也有关联,投机属性比工业股要强。

现在,所谓日本式的失去N年,甚至更糟的言论实在是太多了。但一种言论过于普及的时候,往往说明这种言论是错误的:

1、由于“错觉”。比如一个人去年买了20件新衣服,今年收入下滑,只买了10件新衣服,这种情况确实比较糟。但是,明年如果买了9件新衣服,问题就来了。凭大多数人的感觉、直觉,会认为明年更糟,不仅又少了1件,而且比此前高峰期的20件相去甚远,但这很可能是错觉。在股市,逻辑是不一样的,股市是这样计算数据的,20件→10件,下滑50%和10件,确实糟。10件→9件,仅下滑10%和1件,说明情况大幅度好转,所以股市上涨,如果资金面配合,股市甚至会暴涨;

2、“乌合之众”。不论群体中的个体的智商如何高,群体的智商接近于零,群体完全无法分辨在群体内广为流传的观点的真伪。

个人来讲,不要加入任何群体,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是最优的选择。

然后,相信国运和不相信国运,会有2种不同的表现:

1、不相信国运。转移资产、移民、低消费(可能是被动的),闲钱(如有)不做投资只存银行,即使做投资也限于提前还房贷、配置低风险的债券或红利股;

2、相信国运。并不一定就是第1种情况的反面,的确很多东西确实是被动的,比如低消费,再相信国运,没钱也只能低消费。只是说,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还是会坚持正常的投资和消费。

关键时刻的个人判断和运气,也是很重要:

今天看了下自己的情况,发现今年的消费比去年反而略微增加了,当然很可能是因为去年特别少。然后,虽然房价跌了至少20%,但我房贷余额占房价总额的比例也就20%左右(相当于付了8成首付),即使房价在今天的价位再跌20%,房贷余额占比也不会超过30%(相当于付了7成首付),我感觉是有加杠杆的空间的;

2015年卖股买房,2019年提前还房贷,2024年买股,判断和运气应该没错,没什么东西是等得到完全确定的。

现在的股票策略,是以中国成长股为核心,很明显的,这就是依托国运的策略:

仓位83%:芯片股43%、券商股19%、科创板10%、创业板6%、军工股5%;

2022年是相对沪深300超额的巅峰,但实际上,当时还不能证明依托中国成长股的策略的正确性,因为还没有接受熊市逆风期的考验。现在,相对沪深300已经跑输了2年,但跑输的程度好于2016~2018年,反而,基本上验证了依托中国成长股的策略的正确性;

接下来就是等类似2018~2022年的顺风期,预计是大盘成长股和/或中小盘股票的行情。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