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2024、2025年押注经济“复苏”——20240321

2024-03-21 15:23:36

【深成指】

类似2022年7月,还没有化解短线回调风险,但这次成交量的表现更好,这波实际上是近3年熊市的最大成交量。成交量增加跟IPO扩容应该关系不大,而是说明股市跌到这个位置,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上升了。就好像多数人不会因为米饭煮多了,就多吃一碗饭,更可能因为菜好吃,而多吃一碗饭;

化解短线回调风险的方法是向上突破,或使得回调成为既成事实。

【操作策略】

长线,持有军工芯片股、互联网券商股、科创50,约63%仓位,不需要变化,已经锚定接下来1.5~3年的翻倍行情;

短线,持有芯片、光伏、券商、创业板50,约20%仓位,继续观望,等待波动率放大,或深成指向上突破,或深成指回调成为事实。关注有色板块,押注经济复苏。

【A股和美股模式】

2007年以前,传统A股模式,急涨阴跌;

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急跌;

2009~2015年,回到传统A股模式,急涨阴跌;

2015~2021年,自发的股灾崩盘,转为美股模式,慢涨急跌;

2021年以来,又回归传统A股模式,阴跌。

所以说,接下来1.5~3年的行情,可以关注是否传统A股模式,急涨,波动率放大。急涨行情很可能是持续1.5年,慢涨行情持续3年。

【大盘成长股和中盘股】

如果上涨过程波动率放大,也就是营造投机氛围,利好大盘成长股和中盘股;

大盘成长股,典型流通市值500~1000亿,科技、新能源等典型行业;

中盘股,典型流通市值200亿左右,行业不限。

尤其看好大盘成长股,因为更佳的基本面,即使波动率没有放大,大盘成长股在慢涨行情中仍然占优,比如2021年行情。

【“躺赢”和非“躺赢”行业】

金融、地产、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合计460只股票,合计利润2.6万亿(大部分截至3季度);

其余板块,4640只股票,股票数量是上述“躺赢”行业的10倍,但合计利润仅1.9万亿(大部分截至3季度)。

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前10名,包括7家金融、2家石油、1家电信,基本是纯“躺赢”。美国企业利润前10名,有4家科技、3家金融、2家石油、1家医药。

从最新世界500强的数据来看,中国143家公司上榜,上榜企业以前述“躺赢”行业为主,但利润仅有5618.6亿美元。美国136家公司上榜,利润却有10882.7亿美元。世界500强是以营业收入排名的,中国上榜企业数量更多,说明营业收入占有一定优势,但盈利能力却欠缺,更多是依靠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堆积杠杆,做大营业收入体量。

金融等板块,股票460只,占所有上市公司58%的利润,却只占中证全指20.01%权重。实体经济中,金融、能源等行业是起稳定的基础设施的作用,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在股市中,这类股票2007年以后转为价值属性,这种转换是不可逆的,它代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随着股价趋于不活跃,以及权重越来越小(其它板块在涨),预计这类股票对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这类股票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差异化的投资选择,考虑这类型股票利润和K线走势的稳定性,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3年前牛市高点,或者等到下一轮牛市的高点,适度配置这类型股票以对冲经济和股市下滑的风险,是可行的。

消费医药等板块,股票1472只,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13%,占中证全指权重26.34%,估值也是不低,说明消费医药股仍然有一定成长性,比如1/2价值属性、1/2成长属性;

消费医药股2008年以来,甚至1994年以来,基本是美股式的慢涨急跌,长牛的走势。

科技等板块,股票1002只,仅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7%,占中证全指权重却有19.98%,是纯成长股的属性。科技股显然并没有泡沫,因为已经下跌了9年,实打实说明,市场对科技股的高估值认可。随着中国经济后发优势(抄作业、确定性)逐渐消退,利用工程师红利,发展创新科技(不确定性),明显是必不可少的;

科技股是典型的A股风格,急涨阴跌,2015年以来回调9年,适合押注类似1994~2001年和2008~2015年这样的行情,由2~3波阶段性(急涨)行情组成。

工业、原材料等板块,股票2166只,占上市公司利润22%,占中证全指权重33.67%,估值水平中等。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原材料股票反映实体经济周期,是周期股属性,而且占A股权重又是最大的,使得A股容易出现急涨阴跌的周期性循环模式;

工业、原材料板块2015年开始回调9年,既然这些股票反映经济周期,某种程度,很可能暗示2015年进入了经济萧条阶段。

【康波周期】

统计全球(主要是美国)历史上完整的4轮康波周期:

4轮回升期,持续7年、9年、11年、9年,平均9年;

4轮繁荣期,持续20年、21年、21年、18年,平均20年;

4轮衰退期,持续10年、7年、9年、7年,平均8.25年;

4轮萧条期,持续11年、10年、8年、9年,平均9.5年。

平均来讲,回升期+繁荣期=29年,推测中国1978年~2007年这29年很可能是回升期和繁荣期,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直到全球金融危机;

衰退期平均8.25年,推测2007~2015年这8年是衰退期,2015年股灾之后进入萧条期;

萧条期平均9.5年,推测2015年~2024/2025年是9~10年的萧条期,2024/2025年进入回升期,回升期的核心是从萧条期的“病态失衡”走向“均衡水平”,是市场自发的均值回归。

虽然都是推测,不能作准,但符合历史上的统计规律,不是毫无根据,不能说一定不对,反正经济学家们也不见得能给出更靠谱的预测。如果今年完成实际GDP涨速5%和通货膨胀率3%这2个目标(相当有挑战),那么就不能证伪2024/2025年进入经济的长波回升期(平均持续9年),从而股市就有投机炒作的条件,大不了2026年发现没有进入经济回升期,股市再跌回来就是。什么都要确定,都要没有任何风险,这个不是炒股,适合存银行。

应对不确定性,本身就是股市的优势之一。股市的试错成本是相对低的,勇于尝试冒险的投资者也很多。2024、2025年押注了股市上涨,不仅支持了优质的上市公司发展,也使得居民财富效应增加,居民消费增长,如果真的助力经济进入长波回升期,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如果2026年经济重新下行,股市是典型的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市场,涨上去再跌下来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简直是太正常了。但如果没有强大的股市,太多太多人是不愿意尝试冒险的,很多事情也许第一步都迈不出,比如不可能说2024、2025年办家企业试试看,不行的话,大不了2026年把企业关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