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循环来讲,上一轮大的行情(2021年)是大盘股风格,再上一次的大盘股行情还要追溯至2007年。所以短时间来讲,2024年~2025年,不太可能又转回到大盘股风格。大盘股有可能会强劲反弹,毕竟过去3年的跌幅很大,但应该不是牛市,(沪深300)不刷新2021年的历史高点;
相对地,2024年~2025年应该有“非”大盘股的行情,类似2001年和2015年。2024年初这一波大盘股的短暂逆袭,从效果来看,类似2014年底的金融股行情,但2014年底的那次短暂逆袭,没有改变2015年继续爆炒“非”大盘股。
这里说到“非”大盘股,主要是2015年的时候,上市公司约2600家,现在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300家,不到9年的时间,股票数量翻了一倍。现在的5300多家股票,大体上已经裂变为大盘股(300只)、中盘股(500只)、小盘股(1000只)和微盘股(约3500只)。“非”大盘股,就包括了中盘股(中证500)、小盘股(中证1000)、微盘股(中证2000及其它1500只)。
自上而下的角度看,2015年以来,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走势区别并不大,都是接近9年的熊市,但以后是不是同步上涨,是另外一回事;
近3年,随着上市股票数量剧增,量化基金崛起,中证2000(微盘股)走势明显不一样,大部分时间抗跌甚至逆势上涨。直到2024年初,中证2000才开始补跌。
基本面的角度,中证500市盈率21倍,中证1000市盈率31倍,中证2000市盈率53倍。中证500的基本面更好,甚至可以说很好,中证1000也不差,中证2000基本面较差。
但是对于中盘股、小盘股和微盘股来讲,资金面显然是更加重要的考虑因素。2015年以前,不仅是股票数量相对少,不需要刻意区分中盘股、小盘股和微盘股,而且市场上活跃的交易资金也比较单纯,以游资和散户为主,操作手法以追涨杀跌为主。2015年以后,特别是近3年,股票数量大增,量化基金崛起,高频率的高抛低吸交易手法,改变了市场风格。
总的来看,2024年和2025年更看好中盘股(中证500)和小盘股(中证1000),其优势在于:
1、基本面更好,虽然作用不一定很大,但起码少了这一项的担忧;
2、调整更充分,但这个优势也弱化了,因为中证2000已经大幅补跌;
3、重点就是资金面。近3年量化基金显然助推了中证2000,但这一次量化基金重挫,会有2个明显的后果,一是量化基金手动干预策略,部分回归中证500和中证1000成分股,给中证500和中证1000加分。二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少投资者是贪图量化基金稳定,特别是熊市还赚钱,现在量化基金所谓不败神话被打破,投资者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会中断,从而使得中证2000的支撑力量进一步削弱;
4、进一步来看,过去3年量化基金火爆,与量化基金擅长“高抛低吸”,操作手法契合熊市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上涨过程中,“追涨杀跌”策略是优于“高抛低吸”的策略的。显然,成交更活跃的中盘股和小盘股更适合“追涨杀跌”。微盘股适合,甚至不排除仅适合“高抛低吸”,看长远一点的趋势,微盘股“仙股化”,“垃圾化”、“批量退市”,无人问津,我觉得还是大概率的。
自下而上的角度,通过对比自由流通市值中位数,给几个关注的指数和板块定位:
【大盘股】沪深300,343亿;
券商股50只,174亿;
创业板50,168亿;
芯片股50只,156亿;
科创50,126亿;
【中盘股】中证500,110亿;
光伏股50只,90亿;
【小盘股】中证1000,47亿;
【微盘股】中证2000,18亿。
我现在比较关注的券商股、创业板50、芯片股,科创50、光伏股,还是算中盘股。大体上也可以说,这些板块是典型的中盘股,这样对中盘股有个直观的概念。券商股作为金融股的一部分,略偏大盘股一些,但也不是很大,而且券商股走势也跟中盘股更接近。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角度,应该是最看好中盘股。
2015年以后,除了多出一个“微盘股”,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出现“大盘成长股”,既“大盘”又“成长”的股票。而以前认为大盘股是很难继续成长的,所以“大盘”一般是和“价值”连在一起的,“大盘价值股”;
2024年和2025年看好中盘股和小盘股,通常来讲,也是看好“成长”风格。因为既“中小盘”又“价值”的风格,应该是比较小众的。就算有少量这种股票,权重小,涨得还慢,影响力也不会很大。
从“成长”的角度,关注科创板和创业板,反弹回半年线应该意味着止跌,反弹回2年线应该是转势。
仓位79%:
科创+芯片43%;
券商21%;
创业+新能15%;
选择比努力重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比对,选择好方向,就不用折腾了,等行情启动。
【阿令】“非”大盘股的行情——20240221
从大的循环来讲,上一轮大的行情(2021年)是大盘股风格,再上一次的大盘股行情还要追溯至2007年。所以短时间来讲,2024年~2025年,不太可能又转回到大盘股风格。大盘股有可能会强劲反弹,毕竟过去3年的跌幅很大,但应该不是牛市,(沪深300)不刷新2021年的历史高点;
相对地,2024年~2025年应该有“非”大盘股的行情,类似2001年和2015年。2024年初这一波大盘股的短暂逆袭,从效果来看,类似2014年底的金融股行情,但2014年底的那次短暂逆袭,没有改变2015年继续爆炒“非”大盘股。
这里说到“非”大盘股,主要是2015年的时候,上市公司约2600家,现在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300家,不到9年的时间,股票数量翻了一倍。现在的5300多家股票,大体上已经裂变为大盘股(300只)、中盘股(500只)、小盘股(1000只)和微盘股(约3500只)。“非”大盘股,就包括了中盘股(中证500)、小盘股(中证1000)、微盘股(中证2000及其它1500只)。
自上而下的角度看,2015年以来,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走势区别并不大,都是接近9年的熊市,但以后是不是同步上涨,是另外一回事;
近3年,随着上市股票数量剧增,量化基金崛起,中证2000(微盘股)走势明显不一样,大部分时间抗跌甚至逆势上涨。直到2024年初,中证2000才开始补跌。
基本面的角度,中证500市盈率21倍,中证1000市盈率31倍,中证2000市盈率53倍。中证500的基本面更好,甚至可以说很好,中证1000也不差,中证2000基本面较差。
但是对于中盘股、小盘股和微盘股来讲,资金面显然是更加重要的考虑因素。2015年以前,不仅是股票数量相对少,不需要刻意区分中盘股、小盘股和微盘股,而且市场上活跃的交易资金也比较单纯,以游资和散户为主,操作手法以追涨杀跌为主。2015年以后,特别是近3年,股票数量大增,量化基金崛起,高频率的高抛低吸交易手法,改变了市场风格。
总的来看,2024年和2025年更看好中盘股(中证500)和小盘股(中证1000),其优势在于:
1、基本面更好,虽然作用不一定很大,但起码少了这一项的担忧;
2、调整更充分,但这个优势也弱化了,因为中证2000已经大幅补跌;
3、重点就是资金面。近3年量化基金显然助推了中证2000,但这一次量化基金重挫,会有2个明显的后果,一是量化基金手动干预策略,部分回归中证500和中证1000成分股,给中证500和中证1000加分。二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少投资者是贪图量化基金稳定,特别是熊市还赚钱,现在量化基金所谓不败神话被打破,投资者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会中断,从而使得中证2000的支撑力量进一步削弱;
4、进一步来看,过去3年量化基金火爆,与量化基金擅长“高抛低吸”,操作手法契合熊市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上涨过程中,“追涨杀跌”策略是优于“高抛低吸”的策略的。显然,成交更活跃的中盘股和小盘股更适合“追涨杀跌”。微盘股适合,甚至不排除仅适合“高抛低吸”,看长远一点的趋势,微盘股“仙股化”,“垃圾化”、“批量退市”,无人问津,我觉得还是大概率的。
自下而上的角度,通过对比自由流通市值中位数,给几个关注的指数和板块定位:
【大盘股】沪深300,343亿;
券商股50只,174亿;
创业板50,168亿;
芯片股50只,156亿;
科创50,126亿;
【中盘股】中证500,110亿;
光伏股50只,90亿;
【小盘股】中证1000,47亿;
【微盘股】中证2000,18亿。
我现在比较关注的券商股、创业板50、芯片股,科创50、光伏股,还是算中盘股。大体上也可以说,这些板块是典型的中盘股,这样对中盘股有个直观的概念。券商股作为金融股的一部分,略偏大盘股一些,但也不是很大,而且券商股走势也跟中盘股更接近。也就是自下而上的角度,应该是最看好中盘股。
2015年以后,除了多出一个“微盘股”,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出现“大盘成长股”,既“大盘”又“成长”的股票。而以前认为大盘股是很难继续成长的,所以“大盘”一般是和“价值”连在一起的,“大盘价值股”;
2024年和2025年看好中盘股和小盘股,通常来讲,也是看好“成长”风格。因为既“中小盘”又“价值”的风格,应该是比较小众的。就算有少量这种股票,权重小,涨得还慢,影响力也不会很大。
从“成长”的角度,关注科创板和创业板,反弹回半年线应该意味着止跌,反弹回2年线应该是转势。
仓位79%:
科创+芯片43%;
券商21%;
创业+新能15%;
选择比努力重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比对,选择好方向,就不用折腾了,等行情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