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近3年是单边下跌走势,跌幅达到了47;
以中证2000为代表的微盘股,近3年先逆势上涨了32%,但近2个月快速补跌,阶段性跌幅达到24%,几乎抹去了过去3年的涨幅;
以沪深300为基准的好处:
一方面,沪深300的权重分布更均衡,比如现在大红大紫的工行、中石油,在上证指数的权重排名是第2和第3名,权重达到了3.23%和3.17%,上证指数是简单以总市值来计算权重的。沪深300以自由流通市值来计算权重,工行和中石油在沪深300的权重仅排名17名和56名,权重是0.964%和0.461%,影响力大幅度下降,“国家队”对指数的扭曲程度也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沪深300代表业绩优秀的大盘股,剔除了小盘股的影响。现在单个小盘股的可操作性很差,成交额低。而且小盘股整体趋势也不强,2个月的下跌就可以抹去3年的涨幅。
近3年最火爆的策略还是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涨幅高达104%。如果不算近1个月的暴跌,计算截止到2023年12月底,2021~2023年3个自然年度的涨幅更是高达157%;
很诡异的是,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2015年以前,是不如简单持有微盘股不动的策略,也就是越折腾收益越低。直到2021年,高抛低吸不停折腾的策略,极大幅度地优于持有不动的策略。个人猜测,与近年量化基金大幅兴起有一定关系,互为因果关系,微盘股成就了量化基金,量化基金的高频操作反过来改变了市场(没有用操纵市场这个词,因为也没啥证据)。但近1个月的表现,可能表明市场开始反噬,骑在市场头上,扭曲市场,没有后果是不可能的。下一步如果能看到高分红股补跌,可能会是另一个见底信号。
沪深300,先关注2023年1月以来的下跌趋势,等待突破季线会结束近1年的下跌,并反弹至年线,这种反弹是有可操作性的,现在需要等待。
我觉得有一点需要坚持的,就是坚持分析行业板块,而不是高分红、微盘股、海南板块、福建板块、“中字头”、“龙字头”、“凤字头”等等五花八门、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金融股仍然是沪深300第1权重板块,权重是23.21%;
金融股2022年10月明显是一个低点,现在有机会是第2个低点,金融股还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券商股。
消费股是沪深300的第3权重板块,权重是13.31%,但叠加可选消费和医药板块,整个大消费板块的权重可以达到27.70%,反超金融股,成为第1权重板块;
消费股也是2022年10月形成第1个低点,关注现在是否出现第2个低点。
科技股是沪深300第4权重板块,权重11.38%;
科技股目前看,不像是双底结构,2022年10月是第1波下跌的低点,但现在是第2波下跌,而且仍然是处于加速下跌过程。
能源股,在沪深300权重倒数第3,权重3.53%,是小众板块;
能源股2020年6月以来处于持续上涨过程,而且有意思的是,能源股的走势与科技股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不清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看不出科技股和能源股有什么巨大的利益冲突。就跟学习研究历史一样,史实摆在那里不会变化,但不同的人解读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体上,能看到能源股这波持续3年半的上涨,前半段主要是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这个阶段最值得看好,股价也是快速飙升。后半段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维持相对高位,虽然利润不再增长,但利润也能稳定在相对高位,形成了高分红低估值的表象,市场有点将能源股当作纯价值股了。但事实上,一旦能源价格下滑,能源股的高利润不可持续,甚至会亏损,分红更是无从谈起,能源股是会表现出周期属性的。
工业板块在沪深300权重第2,达到18.26%。材料板块权重第5,是7.35%;
工业板块和材料板块(有色、化工等),现在主要是跟新能源相关,而且从近5年的走势看,这些板块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周期属性;
就是说,传统能源股表面上的价值属性,暂时地掩盖了其周期属性。新能源一度表现为成长属性,也掩盖了其周期属性。
对于周期股的投资或投机,还是要看产品的价格,石油、煤炭、铜铝铅锌、钴锂、硅料的价格走势,这是另外的话题了,今天暂不展开。
整体策略没有调仓,但在内部做了一些调动。
进攻策略仓位增加至60%,军工芯片股29%+互联网券商股21%+创业板50ETF5%+光伏ETF5%;
现在仍然是对标创业板50,以后不排除切换为对标科创50,越跌越加仓,关注科创50ETF、芯片ETF、券商ETF等,这块基本是“打明牌”。
防反策略,就只剩下芯片股和养殖股,转为对标沪深300,聚焦大盘股的超跌反弹。
【阿令】聚焦大盘股超跌反弹——20240131
沪深300,近3年是单边下跌走势,跌幅达到了47;
以中证2000为代表的微盘股,近3年先逆势上涨了32%,但近2个月快速补跌,阶段性跌幅达到24%,几乎抹去了过去3年的涨幅;
以沪深300为基准的好处:
一方面,沪深300的权重分布更均衡,比如现在大红大紫的工行、中石油,在上证指数的权重排名是第2和第3名,权重达到了3.23%和3.17%,上证指数是简单以总市值来计算权重的。沪深300以自由流通市值来计算权重,工行和中石油在沪深300的权重仅排名17名和56名,权重是0.964%和0.461%,影响力大幅度下降,“国家队”对指数的扭曲程度也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沪深300代表业绩优秀的大盘股,剔除了小盘股的影响。现在单个小盘股的可操作性很差,成交额低。而且小盘股整体趋势也不强,2个月的下跌就可以抹去3年的涨幅。
近3年最火爆的策略还是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涨幅高达104%。如果不算近1个月的暴跌,计算截止到2023年12月底,2021~2023年3个自然年度的涨幅更是高达157%;
很诡异的是,微盘股高抛低吸策略,2015年以前,是不如简单持有微盘股不动的策略,也就是越折腾收益越低。直到2021年,高抛低吸不停折腾的策略,极大幅度地优于持有不动的策略。个人猜测,与近年量化基金大幅兴起有一定关系,互为因果关系,微盘股成就了量化基金,量化基金的高频操作反过来改变了市场(没有用操纵市场这个词,因为也没啥证据)。但近1个月的表现,可能表明市场开始反噬,骑在市场头上,扭曲市场,没有后果是不可能的。下一步如果能看到高分红股补跌,可能会是另一个见底信号。
沪深300,先关注2023年1月以来的下跌趋势,等待突破季线会结束近1年的下跌,并反弹至年线,这种反弹是有可操作性的,现在需要等待。
我觉得有一点需要坚持的,就是坚持分析行业板块,而不是高分红、微盘股、海南板块、福建板块、“中字头”、“龙字头”、“凤字头”等等五花八门、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
金融股仍然是沪深300第1权重板块,权重是23.21%;
金融股2022年10月明显是一个低点,现在有机会是第2个低点,金融股还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券商股。
消费股是沪深300的第3权重板块,权重是13.31%,但叠加可选消费和医药板块,整个大消费板块的权重可以达到27.70%,反超金融股,成为第1权重板块;
消费股也是2022年10月形成第1个低点,关注现在是否出现第2个低点。
科技股是沪深300第4权重板块,权重11.38%;
科技股目前看,不像是双底结构,2022年10月是第1波下跌的低点,但现在是第2波下跌,而且仍然是处于加速下跌过程。
能源股,在沪深300权重倒数第3,权重3.53%,是小众板块;
能源股2020年6月以来处于持续上涨过程,而且有意思的是,能源股的走势与科技股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不清楚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看不出科技股和能源股有什么巨大的利益冲突。就跟学习研究历史一样,史实摆在那里不会变化,但不同的人解读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体上,能看到能源股这波持续3年半的上涨,前半段主要是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这个阶段最值得看好,股价也是快速飙升。后半段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维持相对高位,虽然利润不再增长,但利润也能稳定在相对高位,形成了高分红低估值的表象,市场有点将能源股当作纯价值股了。但事实上,一旦能源价格下滑,能源股的高利润不可持续,甚至会亏损,分红更是无从谈起,能源股是会表现出周期属性的。
工业板块在沪深300权重第2,达到18.26%。材料板块权重第5,是7.35%;
工业板块和材料板块(有色、化工等),现在主要是跟新能源相关,而且从近5年的走势看,这些板块还是表现出一定的周期属性;
就是说,传统能源股表面上的价值属性,暂时地掩盖了其周期属性。新能源一度表现为成长属性,也掩盖了其周期属性。
对于周期股的投资或投机,还是要看产品的价格,石油、煤炭、铜铝铅锌、钴锂、硅料的价格走势,这是另外的话题了,今天暂不展开。
整体策略没有调仓,但在内部做了一些调动。
进攻策略仓位增加至60%,军工芯片股29%+互联网券商股21%+创业板50ETF5%+光伏ETF5%;
现在仍然是对标创业板50,以后不排除切换为对标科创50,越跌越加仓,关注科创50ETF、芯片ETF、券商ETF等,这块基本是“打明牌”。
防反策略,就只剩下芯片股和养殖股,转为对标沪深300,聚焦大盘股的超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