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可以类比2016~2017年:
1、2016~2017年“漂亮50”行情,实质是熊市反弹,2018年再度杀跌。而且现在消费、科技等行业的龙头股仍然在走弱,仅有金融、电信、基建、能源等价值型股票上涨,所以这次最多算是“漂亮25”行情,对指数的影响力应该还不如2016~2017年;
2、结构上来讲,2022年4月~2023年5月的反弹,更适合对应2016~2017年。现在更适合对应2018年的下跌,大体应该到了类似2018年下半年的区域。
创业板50,2018年10月~2021年7月,33个月上涨了280%。2021年7月至今,30个月下跌了58%。相当于一只10元的股票,先涨到了38元,现在又跌回到16元;
整体市盈率跌至21.66倍,已经是历史最低估值;
目前仍然倾向于认为近30个月的调整仅是调整浪,下一波是主升浪,幅度会超过280%。如果进一步明显下跌,比如继续下跌30%,相当于前述例子16元继续跌至11元,几乎跌回初始价10元,那可以认为是下跌浪,2018~2021年的280%反弹仅是反弹浪,下一波牛市上升浪大概率也是要超过280%的涨幅。
金融、基建、电信、能源等行业的龙头股,当然实际上是不止25只的,这里选取了上述4个行业,过去1年成交额最大的50只股票。这些股票2007年以前的涨幅高达62倍,那个时候仍然是高成长性的股票,只是2007年以后才失去了成长性;
当然,也不是说失去了成长性就不允许这些股票上涨了。首先,2007年的时候,这些股票有非常大的泡沫,叠加基本面出现了变化(失去成长性)。然后,2007年10月~2022年10月,花了15年的时间去除泡沫,以及适应基本面的变化。因为15年这样的时间过于长,以致于很多投资者已经“忘记”了这些股票的存在;
现在,上证央企指数的市净率是0.9倍,比历史上78%的时间低,估值是处于相对低位的,理论上有可操作性。但是,操作层面上有一个问题,这些价值股,已经不太可能像2007年以前那样快速上涨,成长性的失去大概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用短线投机的方式炒作这些价值股并不容易。长期持有3年、5年乃至8~10年,并接受不高于5~8%的年化回报率,可能才是投资这些价值股的正确方式。但是对于股市来讲,这么低的潜在收益率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投资任何股票都是要承担风险的,这些所谓价值股2007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高达73%,不比成长股跌得少。即使从2015年算起,也有49%的跌幅。
选新能源、半导体、军工行业,过去1年成交额的前50只股票,作为成长股的代表。
2007年以前的涨幅是很小的,远小于金融、能源等旧成长股的62倍涨幅。2008年以来,才是现在这些新成长股的高光期,2008~2021年的涨幅是26倍。2021年11月以来回调了56%,但不足以逆转2008~2021年的上涨趋势,相当于10元涨至260元,再回调至114元。
刚才说,沉寂了15年的金融股、能源股等等,15年的时间就可能会被投资者“忘记”。那么长达40~50年、50~60年的康波周期,更容易被人遗忘。以成年人身份,经历过50~60年前的上一轮康波周期的人们,现在至少是70~80岁了,基本退出主流的经济活动,这个维度讲,现在的行情对大多数人是公平的,都没有什么经验,形成“活久见”的现象。
这个时候,学习历史,观察历史,就会形成额外的优势。学习历史的2个目的,一是“以史为鉴”,寻找历史上循环发生的事件的共同规律。二是“找不同”,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1991~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康波繁荣期,最大的成长股是金融、基建、电信、能源等;
2007~2015年应该是康波衰退期,衰退转萧条是2015年还是2020年前后就不确定,或者说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去确定,但最迟2020年或2021年应该是转入康波萧条了。或者实用的角度来讲,反正也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可以笼统地认为,2007年至今的十六、七年是康波衰退+萧条期,老的成长股(金融、基建、电信、能源)失去成长性,新的成长股(消费、医药、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浮出水面。
“以史为鉴”的角度,繁荣→衰退→萧条→回升→繁荣(下一轮),4个阶段循环。繁荣期常常相似,股市是主升浪,几乎找不到什么很差的股票,但衰退、萧条、回升期就各有不同;
“找不同”的角度,各时期会有不同的新的成长股,同时旧的成长股蜕变为价值股,需要不断地对比各板块的表现。
个人认为下一轮的成长股会是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等;
而其它的一些板块,已经蜕变为价值股的金融、能源等等,应该不具备威胁,虽然不排除会有年化5~8%的上涨或分红,尽管熊市期间显得有吸引力,但真正的成长股是年化25~30%以上的;
比较疑惑的是消费医药板块,2007年以前的涨幅高于当时的成长股(金融、能源等),2008年以后的涨幅也高于现在的成长股(新能源、芯片等),也就是说,消费医药几乎在各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成长股,而且是成长性最强的成长股,没有之一。
短线来讲,上证指数没有突破2950点,还不能认为2023年5月以来的下跌结束;
现在的板块之间的区分不是依靠行业,而是看不同的概念或风格;
上证央企,价值股应该是针对2023年5月以来的下跌进行反弹。
科创创业50,成长股继续创新低,而且是加速下跌,没有明显的止跌迹象。
中证2000,微盘股应该在延续2023年11月以来的下跌(补跌)。
攻击型策略、长线策略,聚焦集中持股,军工芯片股31%+互联网券商股20%,下跌不是问题,是机会,跌得越快越好,可以越跌越买;
策略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个属于刚才说的“以史为鉴”,寻找历史中重复循环的那一部分,简单重复就可以了。
防反策略,偏中短线一些,持有芯片、光伏、养殖、创业板50;
2016~2017年好歹还是“漂亮50”,现在来一个“漂亮25”,而且这些漂亮股多数是上证指数的权重股,上证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失真。这块策略是现在比较难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更复杂的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阿令】“漂亮25”行情——20240129
上证指数,可以类比2016~2017年:
1、2016~2017年“漂亮50”行情,实质是熊市反弹,2018年再度杀跌。而且现在消费、科技等行业的龙头股仍然在走弱,仅有金融、电信、基建、能源等价值型股票上涨,所以这次最多算是“漂亮25”行情,对指数的影响力应该还不如2016~2017年;
2、结构上来讲,2022年4月~2023年5月的反弹,更适合对应2016~2017年。现在更适合对应2018年的下跌,大体应该到了类似2018年下半年的区域。
创业板50,2018年10月~2021年7月,33个月上涨了280%。2021年7月至今,30个月下跌了58%。相当于一只10元的股票,先涨到了38元,现在又跌回到16元;
整体市盈率跌至21.66倍,已经是历史最低估值;
目前仍然倾向于认为近30个月的调整仅是调整浪,下一波是主升浪,幅度会超过280%。如果进一步明显下跌,比如继续下跌30%,相当于前述例子16元继续跌至11元,几乎跌回初始价10元,那可以认为是下跌浪,2018~2021年的280%反弹仅是反弹浪,下一波牛市上升浪大概率也是要超过280%的涨幅。
金融、基建、电信、能源等行业的龙头股,当然实际上是不止25只的,这里选取了上述4个行业,过去1年成交额最大的50只股票。这些股票2007年以前的涨幅高达62倍,那个时候仍然是高成长性的股票,只是2007年以后才失去了成长性;
当然,也不是说失去了成长性就不允许这些股票上涨了。首先,2007年的时候,这些股票有非常大的泡沫,叠加基本面出现了变化(失去成长性)。然后,2007年10月~2022年10月,花了15年的时间去除泡沫,以及适应基本面的变化。因为15年这样的时间过于长,以致于很多投资者已经“忘记”了这些股票的存在;
现在,上证央企指数的市净率是0.9倍,比历史上78%的时间低,估值是处于相对低位的,理论上有可操作性。但是,操作层面上有一个问题,这些价值股,已经不太可能像2007年以前那样快速上涨,成长性的失去大概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用短线投机的方式炒作这些价值股并不容易。长期持有3年、5年乃至8~10年,并接受不高于5~8%的年化回报率,可能才是投资这些价值股的正确方式。但是对于股市来讲,这么低的潜在收益率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投资任何股票都是要承担风险的,这些所谓价值股2007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高达73%,不比成长股跌得少。即使从2015年算起,也有49%的跌幅。
选新能源、半导体、军工行业,过去1年成交额的前50只股票,作为成长股的代表。
2007年以前的涨幅是很小的,远小于金融、能源等旧成长股的62倍涨幅。2008年以来,才是现在这些新成长股的高光期,2008~2021年的涨幅是26倍。2021年11月以来回调了56%,但不足以逆转2008~2021年的上涨趋势,相当于10元涨至260元,再回调至114元。
刚才说,沉寂了15年的金融股、能源股等等,15年的时间就可能会被投资者“忘记”。那么长达40~50年、50~60年的康波周期,更容易被人遗忘。以成年人身份,经历过50~60年前的上一轮康波周期的人们,现在至少是70~80岁了,基本退出主流的经济活动,这个维度讲,现在的行情对大多数人是公平的,都没有什么经验,形成“活久见”的现象。
这个时候,学习历史,观察历史,就会形成额外的优势。学习历史的2个目的,一是“以史为鉴”,寻找历史上循环发生的事件的共同规律。二是“找不同”,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1991~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康波繁荣期,最大的成长股是金融、基建、电信、能源等;
2007~2015年应该是康波衰退期,衰退转萧条是2015年还是2020年前后就不确定,或者说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去确定,但最迟2020年或2021年应该是转入康波萧条了。或者实用的角度来讲,反正也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可以笼统地认为,2007年至今的十六、七年是康波衰退+萧条期,老的成长股(金融、基建、电信、能源)失去成长性,新的成长股(消费、医药、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浮出水面。
“以史为鉴”的角度,繁荣→衰退→萧条→回升→繁荣(下一轮),4个阶段循环。繁荣期常常相似,股市是主升浪,几乎找不到什么很差的股票,但衰退、萧条、回升期就各有不同;
“找不同”的角度,各时期会有不同的新的成长股,同时旧的成长股蜕变为价值股,需要不断地对比各板块的表现。
个人认为下一轮的成长股会是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等;
而其它的一些板块,已经蜕变为价值股的金融、能源等等,应该不具备威胁,虽然不排除会有年化5~8%的上涨或分红,尽管熊市期间显得有吸引力,但真正的成长股是年化25~30%以上的;
比较疑惑的是消费医药板块,2007年以前的涨幅高于当时的成长股(金融、能源等),2008年以后的涨幅也高于现在的成长股(新能源、芯片等),也就是说,消费医药几乎在各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成长股,而且是成长性最强的成长股,没有之一。
短线来讲,上证指数没有突破2950点,还不能认为2023年5月以来的下跌结束;
现在的板块之间的区分不是依靠行业,而是看不同的概念或风格;
上证央企,价值股应该是针对2023年5月以来的下跌进行反弹。
科创创业50,成长股继续创新低,而且是加速下跌,没有明显的止跌迹象。
中证2000,微盘股应该在延续2023年11月以来的下跌(补跌)。
攻击型策略、长线策略,聚焦集中持股,军工芯片股31%+互联网券商股20%,下跌不是问题,是机会,跌得越快越好,可以越跌越买;
策略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个属于刚才说的“以史为鉴”,寻找历史中重复循环的那一部分,简单重复就可以了。
防反策略,偏中短线一些,持有芯片、光伏、养殖、创业板50;
2016~2017年好歹还是“漂亮50”,现在来一个“漂亮25”,而且这些漂亮股多数是上证指数的权重股,上证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失真。这块策略是现在比较难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更复杂的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