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周五简评——20230428
2023-04-28 18:49:06
上证指数,去年10月以来的上升趋势又被收回了,目前不能认为去年10月以来的上升趋势解释,目标仍然是去年7月份高点3424点附近;
但是走势仍然出现了一些变化:
经过近2周的冲高回落,去年10月以来的上涨进一步减速了,使得加速突破3424点的难度增加了;
然而,除非加速突破3424点,否则去年4月以来的中长线反弹,有较大概率结束。由于这个反弹达到了12个月,相应的回调也需要时间,不太可能是12天或12周这种级别。
上证50,反弹显然是从2022年10月开始的,而且近3个月的调整也比较缓和,它更有机会出现又一轮反弹;
需要观察下一轮反弹的速度:
10月份那波反弹了26.5%,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如果下一轮反弹继续加速上涨,比如反弹30%以上,当然会带动上证指数向上突破,但也容易虹吸其它板块的资金,导致其它板块滞涨甚至回调;
如果下一轮反弹速度较慢,则阶段反弹结束后,上证50本身也会出现10月份以来整个反弹结束的情况。
科创50,回调始于2020年7月,调整结束日期可以计算到2022年10月或12月,是回调最充分的主流指数,科创50的上涨大概率是没有结束的;
深证100R,成分股是深交所的100家权重股,包括近年的新贵“宁德时代、比亚迪、东方财富、迈瑞医疗”,也包含了比较旧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深证100R比创业板指更全面地代表大盘成长股,而且历史走势的时间也比创业板指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
单独分析深证100R本身,其长线走势接近2009~2014年这个阶段。这里暂时不纠结具体地对比2013年或某一年,总之是偏长期震荡的一个走势,需要时间来消化估值和前期的大涨。
今天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在上证50走强的背景下,小盘股仍然强势,还形成了科技股领涨的局面;
目前仍然不确定科技股4月10日以来的调整结束,节后可以适当观望,理论上,即使等到突破4月10日高点都不算迟;
基建股,突破了2021年9月高点,可以继续看好;
金融股,位置更低一些,也有启动迹象;
资源股,没太多变化,等选择方向;
赛道股里面的消费、医药和芯片,基本都跌回到3年前启动的位置,只有新能源还在相对偏高的位置。
短线策略,主观上转为谨慎,客观上大盘又重新走强,仓位保持中等仓位,关注基建、金融等板块;
长线策略,过去一年下跌了13.6%,远远落后于短线策略过去一年的上涨20.6%,目前的应对是:
1、适当地择时,降低长线策略的仓位至38%,增加短线策略的仓位至62%(满仓的情况下);
2、阶段性的调仓换股到资源股,重仓的2只股票过去一年的跌幅是19%和15%,长线策略的跌幅略小于这2只股票;
3、未来一年,继续押注军工芯片和互联网券商,判断个股的基本面仍然强劲,基金抛售潮的高峰已过(除新能源外的赛道股几乎回到3年前),同时看好科技和金融板块。
【阿令】周五简评——20230428
上证指数,去年10月以来的上升趋势又被收回了,目前不能认为去年10月以来的上升趋势解释,目标仍然是去年7月份高点3424点附近;
但是走势仍然出现了一些变化:
经过近2周的冲高回落,去年10月以来的上涨进一步减速了,使得加速突破3424点的难度增加了;
然而,除非加速突破3424点,否则去年4月以来的中长线反弹,有较大概率结束。由于这个反弹达到了12个月,相应的回调也需要时间,不太可能是12天或12周这种级别。
上证50,反弹显然是从2022年10月开始的,而且近3个月的调整也比较缓和,它更有机会出现又一轮反弹;
需要观察下一轮反弹的速度:
10月份那波反弹了26.5%,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如果下一轮反弹继续加速上涨,比如反弹30%以上,当然会带动上证指数向上突破,但也容易虹吸其它板块的资金,导致其它板块滞涨甚至回调;
如果下一轮反弹速度较慢,则阶段反弹结束后,上证50本身也会出现10月份以来整个反弹结束的情况。
科创50,回调始于2020年7月,调整结束日期可以计算到2022年10月或12月,是回调最充分的主流指数,科创50的上涨大概率是没有结束的;
深证100R,成分股是深交所的100家权重股,包括近年的新贵“宁德时代、比亚迪、东方财富、迈瑞医疗”,也包含了比较旧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深证100R比创业板指更全面地代表大盘成长股,而且历史走势的时间也比创业板指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
单独分析深证100R本身,其长线走势接近2009~2014年这个阶段。这里暂时不纠结具体地对比2013年或某一年,总之是偏长期震荡的一个走势,需要时间来消化估值和前期的大涨。
今天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在上证50走强的背景下,小盘股仍然强势,还形成了科技股领涨的局面;
目前仍然不确定科技股4月10日以来的调整结束,节后可以适当观望,理论上,即使等到突破4月10日高点都不算迟;
基建股,突破了2021年9月高点,可以继续看好;
金融股,位置更低一些,也有启动迹象;
资源股,没太多变化,等选择方向;
赛道股里面的消费、医药和芯片,基本都跌回到3年前启动的位置,只有新能源还在相对偏高的位置。
短线策略,主观上转为谨慎,客观上大盘又重新走强,仓位保持中等仓位,关注基建、金融等板块;
长线策略,过去一年下跌了13.6%,远远落后于短线策略过去一年的上涨20.6%,目前的应对是:
1、适当地择时,降低长线策略的仓位至38%,增加短线策略的仓位至62%(满仓的情况下);
2、阶段性的调仓换股到资源股,重仓的2只股票过去一年的跌幅是19%和15%,长线策略的跌幅略小于这2只股票;
3、未来一年,继续押注军工芯片和互联网券商,判断个股的基本面仍然强劲,基金抛售潮的高峰已过(除新能源外的赛道股几乎回到3年前),同时看好科技和金融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