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1月30日以来在3200~3300点附近窄幅震荡了2个月,等待波动率放大;
科技股持续分化,云计算强者恒强,半导体弱者恒弱:
云计算在加速,还不能认为它已经见顶;
半导体低位向上突破,它的弱势是相对于云计算板块的,而相对于其它板块,半导体仍是强势股。
创业板指逆势反弹,继续关注医药股和电动车的走势,目前看医药股的反弹更强;
中字头开始回调,基建股偏弱,电信股仍然受益于云计算板块的上涨;
金融和消费短线没有太大的变化,继续观望;
单独看一下券商股,近2周强于金融股整体。券商股比中字头更具人气,体量也足够大,券商板块流通市值是2.4万亿,排名第10位。建筑股1.6万亿,排名第16位。
周期股主要关注黄金和光伏:
黄金股已经向上突破,没太大问题;
光伏股今天逆势领涨,继续关注。
长线也是关注这2个板块,其中之一可能会代替煤炭股的长线持仓。
短线可以说的并不多,长线分析则仍然有很多可以关注的点,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现在像2013年,可以进行一下对比,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我认为是成长股和小盘股领涨,这个跟10年前应该很大程度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什么是成长股和小盘股,这个就不同了。2013~2015年是创业板指领涨,但今年不是,这次创业板指,及其权重股新能源和医药,只能受益一半,它们仍然是成长股,但不是小盘股;
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等飙升的板块,确实比新能源和医药盘子小,但是否成长股,是不确定的。实际上,2015年以来的走势证明这些股票是垃圾股。但不是说不能炒这些股票,因为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新起点,抛开旧账,此时此刻同样不能证明它们不是成长股。那么,2015年怎么炒互联网股票,现在用同样的方法炒就是了,后面是不是又成为垃圾股,就再说了。我当年是用短线策略炒的,现在也一样;
长线策略,需要追求更多的确定性。芯片股更有确定性,因为人工智能如果真的起势,不知道是微软、华为、腾讯这些巨头受益,还是现在爆炒的这些小股票受益。但实现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高算力,国外高端芯片被限的背景下,国产的上游芯片受益,确定性是强的。
过去8~10年的走势,也证明芯片股是有相当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芯片股2012~2015年和2019~2021年的涨幅稳定在450~460%左右,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有2次大幅度调整,但截至目前,都是针对前期大幅上涨的正常回调,即大势向上。而且,如前所述,芯片股这波上涨26%,以及2015年“仅”上涨460%,它的所谓“弱势”只是相对最疯狂的板块而言,不是代表芯片股自己的绝对涨幅小。
基建股也类似10年前,它和互联网板块的相似之处在于,2015年都是领涨板块,南北车合并引爆当时的行情。然后,基建和互联网在2020年都是弱势板块,今年又有机会领涨,不赘述。
10年前那波行情,我2013年的收益是15%、2014年是53%、2015年是75%,同期创业板指是83%、13%和84%:
2013年大幅度跑输创业板指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只盯着上证指数做短线,上证指数2013年下跌7%,与创业板指形成剧烈分化;
2014年大幅度跑赢创业板指,自然是因为上证指数上涨了53%,上证指数也是大幅跑赢创业板指的;
2015年上半年过于保守,但躲过下半年股灾,还是值得。
经过了10年,现在做了2方面的工作,一是长线转为盯住科创50,它更接近2013年创业板指小盘+成长属性;二是继续盯住上证指数做短线,毕竟股市不是我说了算,哪个指数或策略有超额收益,也不是那么绝对的。长短线策略合理搭配,可以部分地避免超额收益和绝对收益的大起大落。
短线方面,继续观望,上证指数和中字头比预期弱,若有合适的个股,也会考虑调仓换股,关注光伏、医药等等今天逆势走强的。
【阿令】假设回到10年前——20230327
上证指数,1月30日以来在3200~3300点附近窄幅震荡了2个月,等待波动率放大;
科技股持续分化,云计算强者恒强,半导体弱者恒弱:
云计算在加速,还不能认为它已经见顶;
半导体低位向上突破,它的弱势是相对于云计算板块的,而相对于其它板块,半导体仍是强势股。
创业板指逆势反弹,继续关注医药股和电动车的走势,目前看医药股的反弹更强;
中字头开始回调,基建股偏弱,电信股仍然受益于云计算板块的上涨;
金融和消费短线没有太大的变化,继续观望;
单独看一下券商股,近2周强于金融股整体。券商股比中字头更具人气,体量也足够大,券商板块流通市值是2.4万亿,排名第10位。建筑股1.6万亿,排名第16位。
周期股主要关注黄金和光伏:
黄金股已经向上突破,没太大问题;
光伏股今天逆势领涨,继续关注。
长线也是关注这2个板块,其中之一可能会代替煤炭股的长线持仓。
短线可以说的并不多,长线分析则仍然有很多可以关注的点,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现在像2013年,可以进行一下对比,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我认为是成长股和小盘股领涨,这个跟10年前应该很大程度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什么是成长股和小盘股,这个就不同了。2013~2015年是创业板指领涨,但今年不是,这次创业板指,及其权重股新能源和医药,只能受益一半,它们仍然是成长股,但不是小盘股;
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等飙升的板块,确实比新能源和医药盘子小,但是否成长股,是不确定的。实际上,2015年以来的走势证明这些股票是垃圾股。但不是说不能炒这些股票,因为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新起点,抛开旧账,此时此刻同样不能证明它们不是成长股。那么,2015年怎么炒互联网股票,现在用同样的方法炒就是了,后面是不是又成为垃圾股,就再说了。我当年是用短线策略炒的,现在也一样;
长线策略,需要追求更多的确定性。芯片股更有确定性,因为人工智能如果真的起势,不知道是微软、华为、腾讯这些巨头受益,还是现在爆炒的这些小股票受益。但实现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高算力,国外高端芯片被限的背景下,国产的上游芯片受益,确定性是强的。
过去8~10年的走势,也证明芯片股是有相当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芯片股2012~2015年和2019~2021年的涨幅稳定在450~460%左右,2015~2018年和2021~2022年有2次大幅度调整,但截至目前,都是针对前期大幅上涨的正常回调,即大势向上。而且,如前所述,芯片股这波上涨26%,以及2015年“仅”上涨460%,它的所谓“弱势”只是相对最疯狂的板块而言,不是代表芯片股自己的绝对涨幅小。
基建股也类似10年前,它和互联网板块的相似之处在于,2015年都是领涨板块,南北车合并引爆当时的行情。然后,基建和互联网在2020年都是弱势板块,今年又有机会领涨,不赘述。
10年前那波行情,我2013年的收益是15%、2014年是53%、2015年是75%,同期创业板指是83%、13%和84%:
2013年大幅度跑输创业板指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只盯着上证指数做短线,上证指数2013年下跌7%,与创业板指形成剧烈分化;
2014年大幅度跑赢创业板指,自然是因为上证指数上涨了53%,上证指数也是大幅跑赢创业板指的;
2015年上半年过于保守,但躲过下半年股灾,还是值得。
经过了10年,现在做了2方面的工作,一是长线转为盯住科创50,它更接近2013年创业板指小盘+成长属性;二是继续盯住上证指数做短线,毕竟股市不是我说了算,哪个指数或策略有超额收益,也不是那么绝对的。长短线策略合理搭配,可以部分地避免超额收益和绝对收益的大起大落。
短线方面,继续观望,上证指数和中字头比预期弱,若有合适的个股,也会考虑调仓换股,关注光伏、医药等等今天逆势走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