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长线市场风格推导——20230322

2023-03-22 16:33:16

短线,上证指数,继续窄幅震荡,等待选择方向。选择方向后,看盘要点分2种情况:

选择向上,参考去年12月底,重点观察上涨是否比去年12月底加速。去年12月~今年1月,21个交易日反弹了280点。那么,现在这次加速是比较难的,意味着要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涨到3500点以上;

选择向下,参考去年7月底,震荡之后还要提防再次下跌。但跌幅不会那么大(400点),预计跌幅在100~200点。

短线在反复炒作“中国特色估值”和“数字中国”这2个概念,但也存在一些尴尬之处:

中国特色估值,不能带动人气,因为股票数量太少。盘子虽然比较大,可以部分地带动上证指数,但这些中字头在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存在感很低,机构资金现在更关心沪深300和创业板指,而不是上证指数;

数字中国,股票数量较多,带动了部分人气,但无法带动主流指数。这些股票盘子相对小一些,以人工智能/云计算板块为代表,炒高之前多数在300~500亿人民币或更小,当成中小盘股进行短线炒作是合理的,因为已经跌了7~8年,一点火就着。但从行业的长期基本面看,人工智能/云计算行业对中小公司却不是那么友好,是极度烧钱的行业。美国,ChatGPT背后是微软,微软市值2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的2.5万亿美元。中国,2022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前5名是阿里、华为、腾讯、电信、亚马逊,合计占3/4份额。不能因为巨头们没在A股上市,就当不存在。比如前几天华为宣布进军ERP软件行业,A股某ERP龙头股直接跌停了。


长线,今天又把长期的风格重新推导一遍,并进行验证。

先看大小盘风格:

2007~2015年,中证500强势期,持续8年;

2015~2021年,中证500弱势期,持续6年;

预计2021~2027/2029年,中证500强势期,即中小盘>大盘,持续6~8年。


再看小盘成长和大盘价值风格:以上证50代表大盘价值,科创50代表小盘成长,因为科创50历史太短,分析长线时用全指信息指数代替。

2007~2015年,小盘成长股强势期,持续8年;

2015~2021年,小盘成长股弱势期,持续6年;

预计2021~2027/2029年,小盘成长股强势期,中小盘成长>大盘价值,持续6~8年,与沪深300和中证500对比结果一致。但论幅度,小盘成长股没有中证500强,是因为中证500有大量周期股,2021~2023年周期股非常强,后面再分析。


对比中小盘成长和大盘成长(创业板50):

2013~2019年,中小盘成长强势期,持续6年,但这个周期可能会失真,因为当时的创业板50本身也接近中小盘成长风格;

2019~2022年,中小盘成长弱势期,持续了3年,这个周期是真实的。随着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股票在2018年上市,这时的创业板50已经是大盘成长风格;

预计2022~2025年,中小盘成长转强,持续3年,即中小盘成长>大盘成长;


对比大盘成长和大盘价值:

2010~2012年、2012~2015年、2015~2018年、2019~2021年和2021~2023年,以2~3年为一轮,大盘成长和大盘价值交替走强,预计2023~2025年将转入大盘成长强势期;

综上,2023~2025年,中小盘成长>大盘成长>大盘价值,具有确定性。至于2025年以后,仍然是中小盘(中证500)和中小盘成长(科创50)保持强势。

这个结论已经比较长期且全面了,如果要更全一点,还可以考虑周期股。


以资源50指数代表周期股,先跟最强的中小盘成长比:

2007~2015年,是周期股弱势期,持续8年;

2015~2022年,是周期股强势期,已经持续了7年;

预计2022~2027/2029年,周期股会弱于中小盘成长。


再对比大盘成长股,每3年左右一个周期,预计2021~2024年(底),会是资源股强于大盘成长股。

对比大盘价值股,2005~2011年是周期股强势,2011~2020年周期股弱势,持续周期都很长;

2020年周期股开始转强,预计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那么,2023~2024年底/2025年左右,预计排名是中小盘成长>周期股>大盘成长>大盘价值。

验证一下,2023年截至目前的涨跌幅:

中小盘成长,科创50上涨7.72%;

周期股,资源50上涨6.92%;

大盘成长,创业板50下跌2.20%;

大盘价值,上证50上涨0.62%;

中小盘成长和周期股领涨,大盘成长和大盘价值较弱,这个是符合预期的。但大盘成长股预期是倒数第2,现在成了倒数第1,而且还是下跌的。以尽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来看,倒数第1和第2,区别是很大的,值得再分析一下。


把最弱的2个指数一起分析,它们转强时,意味着市场整个都会转强。

创业板50:

2021年7月是第1波下跌,2022年7月开始第2波下跌。这2波下跌符合典型的A股散户化的特征,近年公募基金增多,但基民也还是散户;

第1波下跌通常是恐慌性的抛售,表现为急跌,除了2022年这次,还有2008年和2015年,大约7年来一次;

第2波下跌通常是绝望式的阴跌,散户和基民表示看不到希望。除了现在这次,还有2011年和2018年;

顺带提一句,美股通常是相反的,第1波下跌经常很抗跌,比如现在就是这样,1年多下来也没跌多少。美股机构资金占主导,永远充满希望的感觉。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而已,美股第2波下跌经常是断崖式下跌,表现出恐慌性,2024或2025年需要提防。

回到创业板50,2021年7月第1波下跌是9个月,2022年7月至今下跌8个月,最近1个月左右是值得留意的时间点,但也要做好阴跌的心理准备,毕竟它只是倒数第2的选择。短线,1月30日以来毫无反弹,流畅地下跌了7周,现在需要看到一波像样的短线反弹,以降低中线的下跌速度。

上证50:

中线,2021年以来下跌了3波,跌幅依次是1000点、800点和800点。本轮反弹仅1波,幅度只有600点,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超大幅度反弹,大概率还有第2波反弹,即没有600点幅度,300~400点左右还是需要的;

长线,按A股的特征,2021年以来的回调,是一大波急跌,表现出恐慌性。本轮反弹结束后,需要留意阴跌走势,大概率到2024年底/2025年附近,表现出绝望性。上证50的这个判断比较悲观,可以更多看一下科创50、资源50和创业板50。“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悲观是最起码的警惕,乐观才能前行。


短线策略,芯片/军工25%、基建15%、黄金6%,合计46%。根据上证指数突破的方向,加仓或减仓即可;

长线策略,军工芯片20%、中字头煤炭8%、互联网券商7%,合计35%。处于第2波阴跌走势,压力仍然很大;

进一步思考,尽量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其实长线策略比较怕的是第1波急跌走势,2008/2015/2022年这种。而短线策略可以很好地应对急跌,比如2008年8月份,大盘已经从6000点跌到2500点,我记得当时短线策略都没有亏钱,当然,9月份雷曼兄弟倒闭,跌到1600点实在扛不住了。2015年急跌,短线策略不仅没亏,干脆还倒赚钱了。2022年2月份切换部分仓位到短线策略之后,也控制了一部分损失。

反过来,短线策略又很难应对2011年、2018年的阴跌,而长线策略可以更好地应对,当然也不是轻松应对,但至少能应对。比如我有2只重仓股,从2017年持有至今,算是扛过了2018年的阴跌,后来一个最高10倍,另一个8倍。但当时2018年的压力确实也大,以致于2018年公司年会,才喝少少红酒,就醉倒去打吊瓶了。

现在不想那么大压力,长短线结合的策略,肯定不是最极致贴合市场的策略,但会是可持续性最强的策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