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沪深300调整5日,预计调整8日,留意下周三;
中线,创业板指低点留意下周一,大概率还有第2波反弹,会回到去年3月低点和前年7月的震荡平台;
长线:
2007~2015年高点循环,上证跌15%、中证100跌22%、中证1000逆势涨201%;
2015~2021年高点循环,上证跌28%、中证100逆势涨28%、中证1000跌46%;
我正好是2007年开始炒股的,刚刚统计了,2007~2015年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比2015~2021年高了8%。不谦虚地说,第2个循环的时候,个人水平应该还是比前1个循环提高了一截的,但收益率低了8%,是有些原因的。大体来讲,我的风格还是偏向于投机,小盘股强势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发挥。
2007~2015年循环,科技股和中证1000是完全同步的;
2015~2021年循环,也算是时间节奏同步,只是大盘科技股更强势;
下一个循环,科技股与中证1000大概率还会节奏同步,但需要留意中盘科技股(100~500亿)的补涨。
周期股也与中证1000的时间节奏同步,涨幅方面弱于中证1000;
中盘周期股和大盘周期股的区别不显著,周期股内部的同步性较强;
未来2~3年的维度,科技股和周期股是首选,至于哪个更强则不好说,均衡配置,利用短线节奏的不同,来回切换就是了。
消费股2015年以前也与中证1000同步,2015年以后则区别很大,基本是反着走的。消费股现在是大盘股了,多个主流指数的第1权重板块是消费板块了;
中盘消费股值得留意,2015~2018年有明显回调,这点与科技股和中证1000类似。
金融股总的来讲,2007年以后被边缘化或者工具化,主流资金很少管它,爱涨不涨,爱跌不跌那种,也是指数10多年不涨的功臣之一。对于指数来讲,逐步稀释金融股的权重,是好的选择;
继续看好券商里面的财富管理细分板块,其余金融股不看涨也不看跌。
典型股民和基民的心路历程,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2007年不想上班,2008年删除股票软件;
2015年不想上班,2016年删除股票软件;
2021年对各种明显基金如数家珍,2022年不知道有没有删除基金软件。估计是不会(特别是支付宝还得用),因为之前删除股票软件是对自己不满,现在基金亏了则不会有这种情绪,更可能赖基金经理。反倒是明后年,小盘股开始赚钱,基金不赚钱的时候,赎回基金自己买股票的人,不排除会变多。这些都是循环的,所以明后年还是要留意券商股的。
今年对策略组合进行了调整,现在6成资金使用长线策略,就是近几年在用的策略,持有时间最长的2只股票已经4年8个月了。另外4成资金回到2015年的短线策略,一言不合就空仓,净值曲线走一条横线那种。
目前长线策略的仓位是75%,持有军工芯片、互联网券商、黄金、煤炭,这个策略已经进入只买不卖的阶段,计划年底或明年初再次加仓。而且资产配置的角度,年底计划调入更多的资金;
短线策略的仓位是81%,持有煤炭、化肥、芯片、军工、种业,这个策略在6~7月份会逐步减仓。
【阿令】采用小盘股策略——20220527
短线,沪深300调整5日,预计调整8日,留意下周三;
中线,创业板指低点留意下周一,大概率还有第2波反弹,会回到去年3月低点和前年7月的震荡平台;
长线:
2007~2015年高点循环,上证跌15%、中证100跌22%、中证1000逆势涨201%;
2015~2021年高点循环,上证跌28%、中证100逆势涨28%、中证1000跌46%;
我正好是2007年开始炒股的,刚刚统计了,2007~2015年期间的年化收益率比2015~2021年高了8%。不谦虚地说,第2个循环的时候,个人水平应该还是比前1个循环提高了一截的,但收益率低了8%,是有些原因的。大体来讲,我的风格还是偏向于投机,小盘股强势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发挥。
2007~2015年循环,科技股和中证1000是完全同步的;
2015~2021年循环,也算是时间节奏同步,只是大盘科技股更强势;
下一个循环,科技股与中证1000大概率还会节奏同步,但需要留意中盘科技股(100~500亿)的补涨。
周期股也与中证1000的时间节奏同步,涨幅方面弱于中证1000;
中盘周期股和大盘周期股的区别不显著,周期股内部的同步性较强;
未来2~3年的维度,科技股和周期股是首选,至于哪个更强则不好说,均衡配置,利用短线节奏的不同,来回切换就是了。
消费股2015年以前也与中证1000同步,2015年以后则区别很大,基本是反着走的。消费股现在是大盘股了,多个主流指数的第1权重板块是消费板块了;
中盘消费股值得留意,2015~2018年有明显回调,这点与科技股和中证1000类似。
金融股总的来讲,2007年以后被边缘化或者工具化,主流资金很少管它,爱涨不涨,爱跌不跌那种,也是指数10多年不涨的功臣之一。对于指数来讲,逐步稀释金融股的权重,是好的选择;
继续看好券商里面的财富管理细分板块,其余金融股不看涨也不看跌。
典型股民和基民的心路历程,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2007年不想上班,2008年删除股票软件;
2015年不想上班,2016年删除股票软件;
2021年对各种明显基金如数家珍,2022年不知道有没有删除基金软件。估计是不会(特别是支付宝还得用),因为之前删除股票软件是对自己不满,现在基金亏了则不会有这种情绪,更可能赖基金经理。反倒是明后年,小盘股开始赚钱,基金不赚钱的时候,赎回基金自己买股票的人,不排除会变多。这些都是循环的,所以明后年还是要留意券商股的。
今年对策略组合进行了调整,现在6成资金使用长线策略,就是近几年在用的策略,持有时间最长的2只股票已经4年8个月了。另外4成资金回到2015年的短线策略,一言不合就空仓,净值曲线走一条横线那种。
目前长线策略的仓位是75%,持有军工芯片、互联网券商、黄金、煤炭,这个策略已经进入只买不卖的阶段,计划年底或明年初再次加仓。而且资产配置的角度,年底计划调入更多的资金;
短线策略的仓位是81%,持有煤炭、化肥、芯片、军工、种业,这个策略在6~7月份会逐步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