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100,长线,本轮下跌13个月,跌幅37.6%。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超过了2018年的下跌31.8%,需要考虑这轮下跌是持续2年,至2023年2月左右;
中线,近1个月反弹最大幅度9.6%,留意能否超过去年12月的11.8%,以判断是否开启[B]浪反弹。
上述是大级别的分析,但中证100不适合短线交易,因为即使中证100较强,但加仓进去买股票不一定会赚钱。
择时,主要考虑中证1000和创业板指,它们代表赚钱效应,仍然处于短线弱势状态。需要等待这2个指数突破今年3月以来的短期下跌趋势,突破之前先观察下跌速度,目前跌速比3月份略慢。
选股,主要考虑中证700,它在2017年的二八行情,和2021年的八二行情,都是上涨的。而且2018年1月至今,中证700强于中证100和中证1000,使得选股简单化,避免了来回博弈大小票风格切换。
科技股,目前处于第二波下跌,是中线主跌浪;
长线对比2018年,11个月下跌45%。本轮回调5个月,跌幅35%,现在这波下跌级别略小,但应该会向2018年看齐,继续调整10~20%;
战术,适当回避中线主跌浪,等待主跌浪结束,可考虑安排长线抄底计划,博又一次的长线主升浪,参考2019~2021年(涨幅337%)。
周期股,在大势极度疲弱的背景下,周期股没有出现主跌浪,预计不会有主跌浪,只是短线有二次探底迹象;
长线,判断2020~2021年只是第{1}浪,还有第{3}浪主升浪,涨幅远大于2020~2021年(涨幅106%);
战术,出现短线二次探底或中线加速上涨,都可考虑长线加仓。
消费股,本轮下跌13个月,跌幅42%,时间和跌幅都超过了2018年,预计是2年的下跌,与中证100一样;
中线,关注是否超过去年12月的涨幅。
战术,中线适当配置。然后,因为长线持股策略承担的风险很大,需要极大的潜在上涨空间来弥补,消费股不具备这个空间,考虑放弃对消费股的长线持有计划。
金融股,走势凌乱,勉强可以分辨出来,2018年1月~2022年3月跌了4年多,是最弱的板块。跌幅也不是很大,超跌反弹又谈不上。
战术,择时很难,仍然是旧策略,通过选股,留意财富管理细分板块,互联网券商具备科技+金融双属性。
战略层面,主要从宏观和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这些是我今年及未来几年重点学习思考的。
对比过去3轮大周期(40~50年/轮),就是参考1930年代和1970年代,美股相对于黄金明显被高估,未来3年美股下跌或黄金上涨是很大概率的。A股则是在萧条期的正常表现,但相对于美股被低估。当然这是说战略层面,不是说立刻马上去做空美股、做多黄金或A股,这个还不是可执行的战术,具体战术如前几段所述。
现在的各种“难”,放在100多年的大环境下,几乎可以说是“正常”的。甚至说,一些冲击是有利于这种“难”更快结束的。
芯片17%、煤炭13%、黄金13%、券商10%、医药7%,短线观望;
战术层面,调整期盯住沪深300,尽量比沪深300少跌。虽然说难度不小,至少可以限制过于放飞自我,为反攻留下尽量多的弹药;
战略层面,资产配置方面,调集更多的弹药,3~5年,毕其功于一役。
不论是战术还是战略,都比2015年以前激进了,这是分析了100年历史,再结合个人成长阶段,“思考人生”之后的结果。
【阿令】毕其功于一役——20220415
中证100,长线,本轮下跌13个月,跌幅37.6%。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超过了2018年的下跌31.8%,需要考虑这轮下跌是持续2年,至2023年2月左右;
中线,近1个月反弹最大幅度9.6%,留意能否超过去年12月的11.8%,以判断是否开启[B]浪反弹。
上述是大级别的分析,但中证100不适合短线交易,因为即使中证100较强,但加仓进去买股票不一定会赚钱。
择时,主要考虑中证1000和创业板指,它们代表赚钱效应,仍然处于短线弱势状态。需要等待这2个指数突破今年3月以来的短期下跌趋势,突破之前先观察下跌速度,目前跌速比3月份略慢。
选股,主要考虑中证700,它在2017年的二八行情,和2021年的八二行情,都是上涨的。而且2018年1月至今,中证700强于中证100和中证1000,使得选股简单化,避免了来回博弈大小票风格切换。
科技股,目前处于第二波下跌,是中线主跌浪;
长线对比2018年,11个月下跌45%。本轮回调5个月,跌幅35%,现在这波下跌级别略小,但应该会向2018年看齐,继续调整10~20%;
战术,适当回避中线主跌浪,等待主跌浪结束,可考虑安排长线抄底计划,博又一次的长线主升浪,参考2019~2021年(涨幅337%)。
周期股,在大势极度疲弱的背景下,周期股没有出现主跌浪,预计不会有主跌浪,只是短线有二次探底迹象;
长线,判断2020~2021年只是第{1}浪,还有第{3}浪主升浪,涨幅远大于2020~2021年(涨幅106%);
战术,出现短线二次探底或中线加速上涨,都可考虑长线加仓。
消费股,本轮下跌13个月,跌幅42%,时间和跌幅都超过了2018年,预计是2年的下跌,与中证100一样;
中线,关注是否超过去年12月的涨幅。
战术,中线适当配置。然后,因为长线持股策略承担的风险很大,需要极大的潜在上涨空间来弥补,消费股不具备这个空间,考虑放弃对消费股的长线持有计划。
金融股,走势凌乱,勉强可以分辨出来,2018年1月~2022年3月跌了4年多,是最弱的板块。跌幅也不是很大,超跌反弹又谈不上。
战术,择时很难,仍然是旧策略,通过选股,留意财富管理细分板块,互联网券商具备科技+金融双属性。
战略层面,主要从宏观和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这些是我今年及未来几年重点学习思考的。
对比过去3轮大周期(40~50年/轮),就是参考1930年代和1970年代,美股相对于黄金明显被高估,未来3年美股下跌或黄金上涨是很大概率的。A股则是在萧条期的正常表现,但相对于美股被低估。当然这是说战略层面,不是说立刻马上去做空美股、做多黄金或A股,这个还不是可执行的战术,具体战术如前几段所述。
现在的各种“难”,放在100多年的大环境下,几乎可以说是“正常”的。甚至说,一些冲击是有利于这种“难”更快结束的。
芯片17%、煤炭13%、黄金13%、券商10%、医药7%,短线观望;
战术层面,调整期盯住沪深300,尽量比沪深300少跌。虽然说难度不小,至少可以限制过于放飞自我,为反攻留下尽量多的弹药;
战略层面,资产配置方面,调集更多的弹药,3~5年,毕其功于一役。
不论是战术还是战略,都比2015年以前激进了,这是分析了100年历史,再结合个人成长阶段,“思考人生”之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