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时光》:沉重青春何所依

标签:
不朽的时光追忆似水年华 |

“我们原本像一串紧紧相拥的葡萄,怎么就四散坠落下来,去了不同的远方。”这鲁小然在《不朽的时光》里发出的沧冷悲怆之追问,如同枪膛里射出的一排子弹,猛烈叩击着观众的内心世界。六个青春男女个陷入厄运的悲剧人生,真的叫人难以释怀。青年导演闫然用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质朴的人文主义情怀,拍出这样一部让悲伤逆流成河的青春片。那如水节奏下的剧情里,人物们的悲欢浮沉潜流着人性之殇、社会之痛。
不同于《云下的日子》里城市寻梦见证社会骤变,《幸存日》中深井矿难启示人性善恶,《凤凰台》里抒怀乡愁何以安放的忧思。闫然在他执导的第四部电影《不朽的时光》里,祭起了“沉重青春”的旗帜,用一帮60后高中岁月品尝的苦果,来体现历史原罪制造的现实惩罚何其残忍。故事以八十年代初期贵州一座小镇为背景,六个高中生怀揣梦想憧憬未来,但命运过于无情,让风华正茂的他们全都收获惨痛的结局。影片一反国产青春片无病呻吟的路数,没有非打不可的胎和非分不可的恋爱,而是把小人物放置在时代格局中显现悲情咏叹调,利用几个年轻人不幸的生活际遇,折射出社会病灶。而影像真实的“雕刻时光”, 更是给人以直面过往的勇气,斗胆端详那累累的青春伤痕。
影片最初部分是肆意飞扬的激情四溢,瞧着叫人欢呼雀跃,六个亲密无间的青葱男女享受无忧无力的高中生活,他们一起相聚、一起相伴、一起胡闹。但故事以分班为分水岭,剧情由欢闹气氛转瞬进入悲剧节奏,各奔西东的小伙伴们梦想逐一破灭,最终无一幸免的悲剧结局,可令看客黯然神伤。失落的唐宋予参军上战场,倒在对越作战的血泊中;兴冲冲赶往少林寺的徐迎春,迎来的是英雄梦想轰然倒塌;苦命情侣梁国庆与林翠翠委身黑道而沉沦,先后手刃仇人违法犯罪;美丽清纯的方紫云,被复仇者侮辱残害而疯;鲁小然则因对心上人见死不救的怯懦,以及对挚友背信弃义的误解,注定终生背负起难以解脱的愧疚。而从青春狂欢到青春创痛再至青春伤逝,剧中人用两年短短的光阴故事,引发观影者长长的一声嗟叹。
片中六个高中生的青春往事,各个被涂上悲情的色调。校园歧视、社会乱象、历史恩怨三者彼此勾兑,酿成了他们被迫要喝下的命运苦酒。为高考升学率进行的分班,等同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导致唐宋予等辍学离开校园;社会治安的混乱,又给国庆与翠翠提供着自暴自弃的土壤。而因文革历史恩怨展开的蓄意复仇最为触目惊心,以受害者家属的坐地虎对施暴者后代紫云的欺凌谋害叫人发指,这种父债子偿式的冤冤相报,叫人深切反思,那场罪恶动乱造成的社会撕裂危害何其巨大。
影片不但是激昂与残酷并存,而且还怀旧与感伤并重。在泛黄复古的画面下,怀旧气息扑面而来。不时响起的《乡恋》、《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草帽歌》、《成吉思汗》等歌曲,总是跳入眼帘的《少林寺》、《卡桑德拉大桥》、《人世间》等电影海报,还有喇叭裤、212吉普车、蛤蟆镜,从背景音乐、服装造型、布景道具都在营造着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让视觉上的代入感和听觉上的情感维系都如一记重锤锤进观众心底,叫大家的思绪回到那曾经远去的八十年代。而在这浓郁的怀旧气氛下,却潜藏着难以遮盖的忧伤。
片子有一个重要的物体首尾呼应,那就是鲁小然老爸要建造的桥,它象征着铺设美好生活的通途。可是当结尾桥梁建成之日,要离开小镇的坐在轿车小然,注视着两辆汽车缓缓行而过,一辆拉着成为疯子的被送进精神病院,一辆拉着国庆、翠翠等人赶赴枪决刑场。这一幕让人感到,道路距离虽缩短,但人心依然未连通。手提包的拉锁被小然拉开又拉上,闪出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封面,画外音响起,“我该如何理解和感知这样真实、幸福和完美呢,我又该有怎样的回忆呢。”言语中充满迷惘。影片似乎是以此来做说明,有的青春伤痛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遗忘,而有的青春伤痛却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在你午夜梦回的时候,偶尔想起都会疼痛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