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地方外国人(一)

标签:
旅游出差拍照外国 |
分类: 异域纪行 |
到过好些地方,大多数是出差,也拍了不少照片,除了业务需要的记录外,我把拍的照片分为3大类。一种是资料,参观博物馆拍下的照片即是这类照片的典型。另一种我称为大片,埃菲尔铁塔、大本钟之类的标志性建筑,明信片式的漂亮风景,或许是千百万人拍过的标准镜头,但还是拍下留作记忆,日后回想起当年的旅程,脑子里冒出来的多是这些大片。还有一类相对大片来讲称为小品,是大片中不起眼的一角,路上擦肩而过的过客,最普通的生活情景,随机而遇,旁人不一定留意,但跟我心里的某一点产生了共振效应,于是按下快门。
小品画面平淡无奇,但它有地气、烟火气,可以触感到人情,能嚼出味道,有的甚至可以悟出点道理。无心插柳比有心栽花容易得多,日积月累也可长成小片树林,在柳阴下坐坐喝杯茶很是惬意。
教堂的台阶前,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意大利明媚的阳光下新郎新娘奔放着幸福。这种场景并不少见,而那一对路过的亚洲游客成了画面的主角。感觉得到他们目光的复杂,在为新人祝福,或许;在回忆自己几十年前的相同一幕,一定的。生活的美好和时光的无情纠缠,人生就是如此。幸好,那老夫妻好像排练过的姿态实在好玩,使严肃的思考变得轻松。
摄于阿玛菲,意大利,2017年。
格勒诺布尔是座年轻的城市,周五下班后市中心广场的咖啡吧里全是年轻人。城里罕见这样老人,至少在街上罕见。
摄于格勒诺布尔,法国,2014年。
生命在继续,生活很美丽,在画上句号前多点下些这样的逗号,趁着还拿得起笔的时候。
摄于莱蒙特,瑞士,2019年.
先夸了一番她的狗狗多么可爱,再问可以给它照张相吗?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那条大狗好像也听懂了,摆了个很上照的POSE,皆大欢喜。
摄于湖区,英国,1989年.
从格勒诺布尔到安纳西要在La Roche sur Foron小站换车,需要等2个小时。车站边有个咖啡馆,在这位先生旁边的桌子上放了只旅行闹钟,买了杯咖啡打发时间。面前是条空荡荡的路,没有行人,是我喝过最静谧的路边咖啡。
摄于莱蒙特,法国,2014年
1945年2月,德累斯顿遭受到英美联军的狂暴空袭,城市几乎夷为废墟。市中心广场上现在保留了一块残墙,历史还是能触摸到的。
摄于德累斯顿,德国,2018年
小雨淅淅沥沥,前方的天空仍在昏暗中,后方的天空却乌云裂开,露出的阳光洒在淋着雨的残垣断壁上,在地面上耀眼地反射;一次难得遇到的天气。
摄于罗马,意大利,2005年
天气阴沉,拍的是哈德逊河上的老码头,而看点是背景,灰蒙蒙的曼哈顿楼群。一排大厦的中间位置处原来是世贸中心的双子星大楼,在911噩梦中轰然倒塌,留下一大块空缺,哈德逊河的天际线从此彻底改观。
摄于纽约,美国,2010年
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门前有一把巨大的木椅子,一条腿腐朽折断了,不碰它没啥,但如果屁股坐歪了它就会摇摇晃晃,于是有个男人在下面举起双手顶着。它的寓意深刻又很浅显:世界并不稳定,联合国在使它保持平衡。那个人政治家模样,长得很像普大爷。
摄于日内瓦,瑞士,2014年
原来在这圣地门口站岗的是肃立的戎装战士,现在换成了民警。正好抓到这个瞬间,他双手插在裤兜里一付百般无聊的样子。俄文的ЛEHИH即列宁。
摄于莫斯科,俄罗斯,2009年
这座离唐宁街10号很近的地下室仍保持着当年的原状,改造成了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墙上的大幅照片是最经典的丘吉尔的肖像,孩子们在他威严的目光下观看橱窗里的文物。
摄于伦敦,英国,2015年
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参观罗浮宫,让孩子把维纳斯画下来,老师并不做指导,把她画成什么样都行。看着孩子们趴在地上涂抹,心里暖暖的又忍不住笑,非常想把他们眼中的维纳斯也拍下来,但不能打搅他们。
摄于巴黎,法国,2015年
攀在白金汉宫栏杆上的小女孩,她们不会有更复杂的问题。
摄于伦敦,英国,1990年
窗洞里的圣者是上天派来的守护神,不知百叶窗里的住户是否领情;是紧邻,恐怕老死不相往来。
摄于法兰克福,德国,2010年
在达沃斯大酒店住过一晚,各国政要参加达沃斯论坛也就住在这里。宾馆的大门正对着黑黜黜的林子和这堆柴火,在荒郊野地里开家豪华饭店,这就是档次和品味。
摄于达沃斯,瑞士,2019年
圣托尼里岛上什么国家的游客都有,本地居民反而成了稀有动物,很容易辨认出的,不背旅游包不赶路,就他们会坐在这偏僻的巷子里闲聊。
摄于圣托尼里,希腊,2019年
只有2、3个人冷冷清清的工地很常见,这个干脆让一个空架子晒太阳,反正不等着住。从大城市来的游客想看的正是这种稀罕,美其名曰慢生活。
摄于圣托尼里,希腊,2019年
任何钢铁的工程结构我都喜欢,何况是造在海拔近4000米雪山上的,在白雪衬托下真有音乐的韵律。
摄于夏慕尼,法国,2014年
透过科隆火车站的钢铁天棚,看得到科隆大教堂的尖顶,教堂始建于1248年,车站1957年完工,有大几百年的时空想象。
摄于科隆,德国,2007年
早就听说阿姆斯特丹是西方世界中的自行车王国,到实地一看果真如此,荷兰人人高马大,骑的都是28吋单车。说不定现在也有共享单车了。
摄于阿姆斯特丹,荷兰,1997年
从里兹坐大巴去惠特比,途径北约克郡荒原,突然从车窗外看到个奇怪的建筑,一眼就看出是座军事装置。后来在网上查到它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BMEWS)的雷达站,英国人应该好好向我们学点保密观念。
摄于北约克夏,英国,2015年
在比萨什么都是歪的,斜塔不用讲了,路边停的汽车们也约好了向一个方向歪着。
摄于比萨,意大利,1994年
世纪前的街灯,山林鹿影的徽记,古老教堂的尖塔,装点着这狭窄的老街,莫扎特故居和我们下榻的旅馆都在这条巷子里。
摄于萨尔斯堡,奥地利,2018年
上海市区早就停止发放摩托车牌照,偶而看到的都是些老车,而且文绉绉的。这样大马力的摩托国内十分罕见,不但我好奇,这位老弟也盯上了这霸道的警用摩托。
摄于阿纳海姆,美国,2008年
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座无虚席,票子一个月前就预订一空。当《希望和光荣的大地》响起时人们不再文质彬彬,火热的情绪马上传染开来。
摄于伦敦,英国,2015年
中国大妈在维也纳制造了鲜艳的风景,再到中国朋友圈里晒出照片,使一批人认识了拉小提琴的莫扎特。她们长途着搬运东西方文化,堪称文化使者。
摄于维也纳,奥地利,2018年
站在时代广场上,无论你转到什么方向都是大场景,没得商量。拍摄它的大片也好,小品也罢,都是用浓色的像素填满所有的空间。
摄于纽约,美国,2010年
到日本某公司出差,飞名古屋再转车到梹松。从机场降落到起飞回国,总共不到24小时,连在什么地方打卡都不知道,只拍下了几张日本街道的照片。
摄于梹松,日本,2006年
一眼望去是座再平常不过的房子,不记得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会想到拍下来的。现在才想起来是因为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建筑结构,出于工程师的本能拍下来研究研究的。
摄于首尔,韩国,2005年
一群游客在半截古墙形成的隘口前停下了,一位妇人牵着狗在自己的领地上守望……。稍加扩展,可以演绎出一段洋洋洒洒的议论。
摄于海德堡,德国,2007年
收藏是要花大钱的,所以他们一般也兼营买卖。
摄于法兰克福,德国,2010年
美因河畔有规模不小的旧货摊。讲究实惠的德国人大有人在,不一定是因为没钱,也不觉得买二手货丢面子,逛地摊淘旧货本是种乐趣。
摄于法兰克福,德国,1997年
开小店摆摊子的都是短打扮,卖便宜货的;白色的长袍和头巾是有钱人的打扮,也屈驾光临;那锅子里盛的是什么好吃的东西?
摄于多哈,卡塔尔,2019年
穿着考究,举止高雅,谈的是离不开贝多芬、肖邦的买卖。但桥归桥路归路,钱是一个刀也不能让的。
摄于阿纳海姆,美国,2005年
赶时间,迈大步,拖了个纸板箱,里面装的不像是值钱的东西。他多半是个打工仔,充其量是个小老板。
摄于阿纳海姆,美国,2014年
在靠近荷兰边境的一家德国公司开会,会议结束了桌子上仍放着块电路板,记不起是我们留给他们的产品,还是他们出示给我们看的参考样品。
摄于内特塔尔,德国,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