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赛,我又来了

(2016-10-22 15:56:31)
标签:

法国自助游

奥赛博物馆

法国美术

巴黎

分类: 艺海拾贝

1900年,为巴黎世界博览会造起了埃菲尔铁塔、巴黎大皇宫,还在塞纳河南岸建了奥赛火车站。当时,一位画家不无讽刺地评论道:“这座奢华的火车站看上去像一座美术宫殿,而巴黎美术学院则像一座火车站”,80 多年后,这句调侃的话当真了,火车站被改建成了奥赛博物馆。

巴黎有3座最著名的综合性美术博物馆:罗浮宫、奥赛和蓬皮杜文化中心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罗浮宫收藏了从公元前3000年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艺术珍品,蓬皮杜收藏了20世纪的近代艺术品,奥赛收藏了从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到一战爆发时法国的绘画、雕塑及少许摄影和家具装饰作品,跨接了罗浮宫和蓬皮杜代表的时代。它的展出面积不到罗浮宫的一半,收藏的件数远不及罗浮,这里没有描绘历史大场景的巨作,没有宗教、王室、贵族不可侵犯的庄严,没有需要屏吸凝神欣赏的久远的神秘,但这个年代是法国美术史上最辉煌的百花齐放的年代,生活气息最浓郁,表现手法最令人激动。蓬皮杜的年代离我们最近,却又离传统的观众甚远,3个博物馆中,我最爱奥赛。

 

一、还是那幢房子

20074月我曾到过一次奥赛。那时我结束了在小镇瑟米尔(Semur)的出差,从巴黎回国,在上飞机前,硬挤出时间到奥赛去了一次。除去排队买票、安检,只不过在馆里转了一个小时,印象深刻,但也漏掉了多少该看的东西;盘点当时拍的照片,只及这次的十分之一。

8年后再到奥赛,心情与第一次去不一样了,一进门就有一种亲切感,我又来了,你还是老样子吗?人生中8年会添上一大片皱纹,削去一大把花发,博物馆只不过打了个小盹,画上的人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奥赛,我又来了

奥赛本身就是一件建筑艺术品,这是2007年拍的照片。

 

_DSC7475.JPG

同一个地方,201511月拍的照片。除了换了一茬观众,看不出什么变化。

 

二、又见老朋友

看望以前见过面的老朋友使人兴奋。2007年时在奥赛与他们打了个照面,只能算混了个脸熟;我第二次见到他们是在上海,2013年他们被装在集装箱里作为文化使者出访中国,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宫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览会上才有机会细细地打量了他们一番,为他们的魅力折服。现在到了他们的老家拜访,特地又去看了他们 - 簸谷人,拾穗者牧羊女,贝尔南先生和夫人……,向他们道一声Bonjour。还是家里好,画上的老牛仿佛都比在上海时自在。

 

_DSC7485.JPG

米勒的《簸谷人》

 

_DSC7486-1.jpg

米勒的《拾穗者》

 

_DSC7488-1.jpg

米勒的《牧羊女和她的羊群》

 

_DSC7629.JPG

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维莱的贝尔南先生和夫人》

 

_DSC7500.JPG

罗萨博纳尔的《尼维尔内的犁耕》

 

还有很多画,一看到就惊喜地发现,见过,还是放在老地方。


IMG_4494.jpg IMG_4493.jpg

埃德加.德加的《舞台上的芭蕾排练2007年拍摄

 

_DSC7586.JPG

201511月拍的照片。发现这里的墙壁颜色变了,现在改成了中性的深青灰色,标牌也从原来的白色换成黑色,可以使观众的目光更聚焦在画上。

 

IMG_4506-1.jpg

凡.高的《自画像》,2007年拍摄

 

_DSC7541.JPG

这一次拍的照片

 

IMG_4500.jpg

莫奈的《睡莲池塘(玫瑰中的和谐)》和《蓝色的水百合》,2007年拍摄

 

_DSC7649.JPG

 

_DSC7638.JPG

2015年拍的照片

 

IMG_4499.jpg

罗诺阿的《磨坊舞会》,2007年拍摄

 

_DSC7594.JPG

_DSC7597.JPG

2015年拍的照片,还拍了放大的局部。

 

三、久仰久仰

有很多非常出名的经典名作,在任何画册上都能看到,网上也有高清晰度的拷贝可以浏览,但从未看到过原作,正是久仰其名而未曾谋面,上次参观时也漏掉了。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与博友谈起这座塑像时,为号称到过奥赛,而没看巴尔扎克而感到很丢面子,这次去当然要去瞻仰一下两位大师:罗丹和巴尔扎克。


_DSC7527.JPG

罗丹的巴尔扎克,放在中层的里尔露台上,一个并不很引人瞩目的地方。他站在高高的台座上,粗看像个邋遢的大爷。要仰起头才能看见他那也是仰起的脑袋,我仰起头是崇敬,他扬起头是傲视世界。已经有数不胜数的专家和平民的评介,不再赘述。

 

还有一些经典名作感觉是久仰其名而未谋其面,也可能上次到奥赛时已打过照面,但人老健忘,不能肯定。无论如何,这次得以真真切切地与他面对面,且有照片为证。

 

_DSC7535.JPG

梵.高的《奥维尔的教堂》

 

_DSC7544.JPG

高更的《消遣》

 

_DSC7599.JPG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_DSC7633.JPG

莫奈的《鲁昂教堂,日光下的正立面》(蓝色调)

 

_DSC7590.JPG

埃德加.德加的《洗衣店烫衣工》

 

四、没听说过的陌生人

作品有资格在奥赛亮相的的艺术家自然不是无名之辈,摆出的作品必定经过千挑万选才能杀入这块宝地,但我这样打酱油的,看到了却像发现了新大陆。

 

_DSC7521.JPG

马约尔的《地中海女神(La Méditerranée)》,在巴尔扎克塑像边上偶然发现,一位非常著名的但我不知道的艺术家创造了她。照片选取的不是标准镜头,而是把视线投向从丰满的身躯中伸出的精致优美的脚底,反而感觉展开了更大的空间。

 

_DSC7582.JPG

雷诺阿的《Chemin montant dans les hautes herbes

 

_DSC7549.JPG

表现主义画家马克西米利安.卢斯的《18718月的巴黎街道》,巴黎公社时期的悲壮和血腥。

 

_DSC7570.JPG

亨利.方廷.拉图尔的《巴蒂尼奥勒的画室》,这幅看上去有些乏味的画却让我止步细看,它把一批同一时代的艺术家聚拢到一间画室,他们中间有莫奈、雷诺阿,坐在椅子上作画的是马奈。

 

五、以万变应不变

博物馆的展品相对稳定,过N年再去,大致还是这些。除了固定的展出外,博物馆都有特展,另辟展厅,不定期更换主题,奥赛也不例外。

 

IMG_4477.jpg

2007年去时的特展是《枫丹白露森林》,可惜没时间去。

 

_DSC7686.JPG

这次的特展是《华丽和悲惨》,以艺术家的视角展现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巴黎情色交易的花花世界。去看了,展厅内禁止摄影,有些地方还警示儿童不宜。

 

六、随便逛逛,看看野眼

感受气氛,看看人,喝杯咖啡,随手拍几张照片,要不然太累人了,参观博物馆毕竟不是做功课。

 

_DSC7660.JPG

百年对视,就相隔这一方地板。

 

_DSC7609.JPG

青铜时代 布尔乔亚 – 2016

 

_DSC7670.JPG

除了记忆,总得再带点什么回去

 

_DSC7663.JPG

不是画,是楼梯角落上的天花板。

 

_DSC7671.JPG

怎么停住了,再向前跨一步吧。

 

七、结束语

巴黎的三个“主要的”美术博物馆都去了,另外两个也是重游,但不打算写了。无论是跟团游还是自助行,参观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旅行团所谓的深度游,这是个卖点。用极短的时间里,在博物馆里眼睛一瞄就博览万物,把精华一网打尽,这是个性价比特高的艺术细胞大卖场,而且回家后还多了个风雅的谈资,造福了几千万观光客,爱好者实实惠惠地大饱了眼福;这里也是艺术家、学问家朝拜的宫殿,珍稀的物件该有的都有了,奥赛造福了几多万专家学人。

现代的摄影技术可以相当精细地还原原作,但相机的差异,印刷的瑕疵,总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韵味。画册还好一点,从计算机屏幕看,轮廓的变形尚可以修正,但根本抓不到画家笔下真正的色彩,看同一幅画的100个摄影版本,看到的是100种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颜色,只有看到原作,才知道原来如此,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涵。

 

未标题-1

 

网上找到的各种各样的《拾穗者》,这是米勒画的吗?怎么搞得明白呢?我断定,我照片上的颜色也是不准确的,去博物馆瞧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