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语》学写作

(2014-10-16 08:56:27)
标签:

论语

孔子

写作

分类: 教育随笔

一、《论语》教学对作文立意、选材上的启示

    一篇优秀作文,一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在立意、选材上都有独特的方面。而现实中,学生在立意、选材上往往又是千篇一律,捉襟见肘,难以创新。

     其中,经典的阅读是获得这种灵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径。而对传统国学的经典的阅读又是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传统国学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浩大无边,因此最经典的国学读本对于学生是有益的。田东中学开展的《论语》课程,就是在做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读《论语》学写作

读《论语》学写作

1、作文的立意选材首先需要一个好的角度。

     一篇优秀的作文的创意往往都有一个好的角度。例如2011年深圳中考作文……的滋味。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弄堂的滋味。从弄堂这个角度写,角度新颖,加上文笔优美,获得满分。

关于角度实际上是一个“分类”“归类”的过程,是一个逻辑上“归纳”的过程。例如深圳2014年中考作文“快乐加减法”,学生在立意上分类:快乐,谁的快乐?写自己的快乐,自己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这样当然可以,但是,控难有新意。如果我们从《论语》中寻找立意,例如孔子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颜回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那么角度就不同的,立意也不同了。

2、因此,我们阅读《论语》首先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分类。

    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杨玉 英老师的《论语》分主题读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把《论语》进行了一个主题分类。

    全书分为十四个单元,也就是十四个主题,它们分别是“与孔子初相识”“动人的师生情谊”“孔门弟子群像”“百善孝为先”“修身为君子”“仁以为己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人与自知”“处世哲学”“交友之道”“礼乐治天下”“为政以德”“兴于诗,成于乐”。

这十四个“主题”就是十四个角度,也是至少十四个选材的材料。

    例如四单元“兴于诗,成于乐”这一章讲什么?讲孔子与《诗经》,讲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孔子在诗歌音乐中感到快乐,孔子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有很大的审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而这些又紧密联系着百姓的快乐,倘若你从这个角度写孔子快乐的加减法,那么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又深刻的。

    我们再看第三单元“孔子弟子群像”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门有十贤,我们阅读《论语》熟悉这十贤的故事,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别样的作为立意、选材的角度和素材。

    例如、颜回。颜回家贫,但是道德品质很高,他不是穷酸,他是穷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快乐在哪里,在于他的简单,他的单纯,他对道德的追求。

  《论语》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片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坐”孔子让弟子各自表达志向,各位学生的志向也是他们的乐趣,他们快乐的加减法,孔子最欣赏公西华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何尝不就是孔子晚年的快乐加减法?孔子年轻时的快乐加减法和晚年不同,境遇不同,岁数不同,快乐的加减法也不同,如果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写,难道不是一篇立意、选材非常好的作文吗?

读《论语》学写作

读《论语》学写作

读《论语》学写作

3、我们再以深圳其他年份的中考作文为例,尝试从《论语》中寻找作文的立意与创意。

   深圳2013年的中考作文:“我最喜欢的的一个词”

   很多学生写“坚强”“勇敢”“天真”……这些角度好不好?当然可以,立意可以,但是选材呢?选材又写自己,虽熟悉,但难有新意、深度。我们再从《论语》中寻找思路。

  《论语》分主题阅读课本中第三单元“修身为君子”中第一节“君子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孔子认为君子的一个素养就是“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和文采要搭配和谐,外在的文(仪态、口才)很重要,一个人道德很好,但是不能表达,给人呆板粗野的感觉,我们觉得他是书呆子。一个人仪态、口才很好,但是内在不行,像很多被包装的明星,给人浮夸虚假的感觉。你从这个词入手,角度不是很好吗?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词,例如“不忧不惧”“见贤思齐”“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在其他章这样的词更多“学而不厌”“择善而学”……

这些角度都有新意且有深度,倘若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写,再加上语言的训练、结构的合理安排,不能成为一篇佳作。

   所以,《论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素材库,对于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具有很好的启示,我们细读、深度它,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的。

 

二、《论语》对学生作文语言的培养

   语言表达是作文的另一项重要标准。训练学生的作文,必然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而《论语》在这方面也可以给我们启示。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论及《论语》语言时说:“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对于学生语文、作文语言的培养从王力先生的话语中可以管中窥豹。

(1)、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

    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字数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字数,首先需要文字的简洁,不说废话,著名作家海明威也主张写作、文字的简洁。以《论语》为代表的文言文在这方面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文字在简洁之上还要通俗易容,甲骨文也很简单,但是由于历史久远,文字的含义艰深难懂,《论语》却做到了简而易晓。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首先要用简洁的语言,其次简洁的语言还需要说清楚,简而不明,表达不清,文不从字不顺,文章情感主旨也不发表达,肯定不是一篇佳文。

在做到简而易晓,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好的作文还有追求文意的层次,追求表达的优美性。

中国传统的艺术追求的是意境,需要含蓄而有致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画中找灵感,也可以从《论语》中获得启示。

(2)、成语典故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词语的积累。《论语》是大量成语的来源,通过《论语》的学习,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通过成语的积累,一方面我们积累了词语,另一方面,我们也积累了素材,积累了素材,对于作文的立意、选材很有作用。

    例如“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 学而》课本也学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深圳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快乐加减法。快乐的加法是什么?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你可以举孔子的例子,可以举颜回的例子,这样的文章从新意和深刻性来说都是不错的文章。

    又如“发愤忘食”这个成语是在写孔子的快乐,怎么快乐呢?放愤,奋斗了,努力了,就连吃饭都快乐了。忧愁也忘了,快乐来了。这同样可以作为2014年深圳中考作文的立意、素材。

又如: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2013年深圳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如果学生能选择这个成语“和而不同”来写,文章立意就非常有深意了。

(3)、语录体对作文形式的创新启示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古书,全书很多都是对话。这点有点类似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如果有丰富的内容,有时尝试一下这种体裁形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不过,在应试作文中老师多半不会鼓励学生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这样做有风险,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目标,考试不是最终的目标。

(4)、修辞、句式的借鉴运用

1、对比 。例如《论语分主题阅读》中第五章《修身伪君子》中的第四节“君子和小人”就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四》)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也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到作文中,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中,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

    例如鲁迅的经典小说《故乡》中关于润土、杨二嫂的前后对比,刻画出人物在大时代变化中的变化,从而反映深刻的主题。

    这里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写法。例如深圳2014年深圳语文中考作文《快乐加减法》学生就可以从《论语》中找素材,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君子是怎样快乐的,他们的加减法是什么?小人是怎么快乐的,他们的加减法又是什么?这样的立意、选材、写法构思写出来的作文多半能站在一个高点,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的文采,还有他背后的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构思,这样的作文很容易得到高分。

2、比喻,

    比喻的其作用是使事物形象、生动、具体,又富于说理,“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

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生对于比喻的学习运用更多地还停留在对事物的比喻上,在议论文中有一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学生如果能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运用比喻来说理,讲使自己的说理过程更加生动,深层次的还在于学生的思维得到的一种训练,表达得到了一种训练。但是,在中考中,大部分老师都建议学生写记叙文,记叙散文,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少的,不失为一个遗憾。

3、句式的借鉴运用

    句式可以分为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同的句式的各有其特点,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1、短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2、长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第二》)3、整句对比,: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4散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阳货篇第十七》)

     学生综合运用各样的句式,特别在作文的开头,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介于文章篇幅所限,不具体论述。

总结:《论语》作为国学最为重要的一部经典,浓缩了很多精华,我们可以从不多的角度去提取这些精华,相信学生对《论语》阅读得越深,对其做人、作文也会越发有益。

参考文献       《论语》分主题阅读 (  杨玉英 中华书局)  《孔二先生》(李中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孔子的智慧》(林语堂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