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家,像有些歌手,唱得(写的)内容跟实际的人品南辕北辙,这些人只能活在作品中。
有些作家文品如人品,文如其人。
显然,后者更让人敬佩。




史铁生是这样让人敬佩的作家。他是一个用自己生命来写作的人。对用生命来写作的人,我向来敬佩,但未必喜欢,例如小说家,倘若一个小说家去描写某一类事情就必须用生命去体验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小说家缺乏当小说家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想象。
史铁生不是主要写小说的,他的作品中有小说,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散文。
史铁生的散文写的是生活,这么说有点废话,史铁生的散文生活涉及到我们明知是必然但是多少不愿面对的东西——死亡。
其实,史铁生的作品本身倒不是全部就直接在书写死亡,他的作品在写生活的残缺,写走向死亡的等待,可以这么说史铁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作家。
我觉得史铁生是不易被模仿的,我想我也不主张我的学生去模仿他,去经历他所经历的。对于苦难、磨难,我想不要经历最好还是不要经历。
不过,我还是推荐学生去阅读史铁生的作品。就像我们不必亲身去冒险,去科幻,去经历恐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部电影获得某种间接的体验,为生活做点准备。



《秋天的怀念》被选进新的初一课本。
这个单元讲的是亲情,这篇课文的主旨自然也是亲情。
亲情是一个老话题。老师训练学生作文,十有八九都会训练这个“话题”。学生写亲情这个话题很难写好。亲情这个东西太平常,太平凡的东西,要写好很不容易。像史铁生这样的在苦难中的亲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个体验,最好也不要有这个体验。因此,学生写得很浅显,不是生病买药,冒雨看病,就是下雨送伞,仿佛亲情都是发生在疾病和阴雨天。
从借鉴的角度,《秋天的怀念》不如《散步》那样更容易让学生借鉴,当然学生也未必学得会《散步》,毕竟孩子们还小。不过这篇还是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这个题目很好。
好题目是好作文的开始。上一课,我给大家分析了怎么分析题目。我们复习一下:
1、分析修辞 2、分析内容、情节、线索
3分析涉及的情感、主旨 4、分析象征意义
一个好的题目应该是辐射全文的,“秋天的怀念”有一种悬念感,怀念秋天什么?最初
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读下去,才发觉不是这样。故事里面的有情节发生在秋天。一次是母亲去世前,一次是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所以,它可以作为文章的一个线索(教参没有这个答案,我的学生在分析中指出这点,我觉得是对的)本文写的是秋天的怀念,实际上写的是怀念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主旨);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的象征寓意。
秋天给人什么感受?
秋天给人的感受一般来说是两个阶段:金秋和晚秋。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正是风光无限时,这时给人的感觉是舒心、畅快的。
晚秋呢,则秋风瑟瑟,悲凉、萧瑟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苍凉的。
我们经常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人年龄大了,事业的顶峰也过了,遇见了诸多不顺,我们说他经历了人生的秋天。所以,在这里也表示作者经历了人生的“秋天”,经历了这个“秋天”后,作者懂得了母亲的遗言,懂得“好好活”的意义。
我在前面讲了,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往往是先要概括文章的内容,我也教给了大家方法。
大家可以先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大家可以参看课文前面的黑框里面的内容,看看自己概括得怎样?
弄请了文章的内容,我们来看看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很清楚: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但是,这是简单的说法。其实,我觉得母亲对儿子的爱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我们看第一段,写作者瘫痪后脾气很坏,砸东西摔东西。母亲是怎么表现的呢?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就这么一句话,作者描写出了母爱来,什么样的母爱?我提几个问题,母亲为什么要偷偷地躲出?为什么又要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为什么当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其实,这个不难分析。母亲偷偷出去,是为了给儿子一个发泄的空间,她知道儿子心理难过,需要释放情绪;但是她并不是真的就走了,随便你闹去,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她是在外面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她怕儿子看见她,但是她又担心儿子,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最后等恢复平静了,她才回来,还是悄悄的,怕惊动儿子,她一切都是为儿子着想,她做得很平静,但是内心却不是,她眼圈是红红的,她难受,但是她的坚强让她忍住了。



所以,我们觉得这里表现出母亲的爱里面有母亲的智慧(给儿子释放情绪的空间),有宽容;有坚强!
我们再看,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儿子却自残,母亲这个时候是什么表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好好活,好好儿活……”
母亲跟前面的悄悄离开相比,这个时候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因为儿子在自残而不是他残,这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同时,母亲又忍住哭声,母亲内心很难过,但是,对于残疾的儿子来说,母亲还是要表现出理智与坚强的一面。
母亲的坚强还表现在她一直隐藏,坚忍着自己的病痛,她不愿意儿子担心,她自己承担着病痛。
我相信母性是世界的通性,中国人是这样的,外国人也是这样的。但是中西的文化不同,我们的传统了母亲确实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赞叹的隐忍的品质来,她们可能个性不突出,追求展现自我的方面不那么突出,但是在对子女的爱上她们所表现出来品质真的是令人赞叹的。
后面还有一段写母亲,写自己答应了母亲去看花,母亲的表现。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句话,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要敏感。她又悄悄地出了。
这段写母亲的高兴、兴奋,只因儿子答应了自己去看花,母亲的表现很想小孩子,小孩子被许愿答应去某个地方就是这种兴奋——坐立不安。但是,她又不同于小孩。小孩的兴奋是自己好玩,而母亲的高兴是为儿子高兴,着眼点不一样。
然后母亲开始唠叨。
我在初中听过一个美国乐队的专辑,名字叫《唠叨的妈妈,每个人都有一个》,没错,我们多半有这样的母亲。在某个阶段我们觉得她(们)真烦,一些话没完没了地说。
我们也明白那是爱的表现,但是我们始终不喜欢、不认同这种表现,可能自己到自己成为人母,人父才会体验这种“叨唠”的爱意,当有一天,我们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唠叨,我们才深深怀恋它的美好,才为失去一种美好而叹息。
母亲接下来兴奋了,话多了,不过不小心说到了敏感词语。其实,儿子都还没有在意,母亲缺在意,怕伤害到儿
子。于是她沉默了,她悄悄走了。
这里面母爱是细腻的,是有一种自责在里面的。
所以,我们说母亲对儿子的爱包括这么多:宽容,智慧,坚强,隐忍,细腻,自责……儿子最初没有完全体会,当他明白之后,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她。
所以,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里还包括了一种内疚,一种痛的领悟。
有一首流行歌叫《领悟》啊!多么痛的领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是我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 都走的好孤独
啊!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 爱的束缚 任意追逐……
有些领悟是在很深很深的痛之后才明白了;有爱就有痛,佛讲领悟,讲放弃,我们不可能放弃爱,像作者这样的经历,我们最好不要有,不过我们可以把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经验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财富,或许你从中有了一种新的领悟,这种领悟不必那么痛,那么此情只能去追忆了。
不过,我又想有些东西真是只能是失去之后才会明白的,特别是青春这个东西,总是要浪费一点,要遗憾一点,就像谭维维唱得歌词:反正怎样都后悔。青春一定是有遗憾的,对于亲情的理解在这阶段也是必然有遗憾的,我只是希望这个遗憾不要太大。
其实,不要说你们少年,就是成人也未必能真的顿悟。我们以后要学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一样遗憾,一样错过。
也许这样错过、遗憾的人生才是人生的必然吧!



好下面我要讲另外一个东西,一个新的知识——象征
讲到象征意义。我不知道你们的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讲什么是象征。我想一定有老师只是把教参上的答案念给你们,认真的你们记了笔记,但是未必搞懂了,至少,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真的听不懂语文。
那么什么是“象征”呢?度娘上这么说的: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我给学生举例子:肖老师要对你们的师娘表示爱意,这个爱意是抽象的,怎么表示出来呢?肖老师买一束玫瑰,玫瑰代表爱情。
爱情是抽象的,玫瑰是具体的。玫瑰象征爱情,用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那么为什么玫瑰象征爱情而不是狗尾巴花呢?”学生这样问道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这些:
1、传统、习俗、各地的文化吗,经典的作品的影响。例如玫瑰代表爱情,那是西方的文化,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进了爱神的鲜血,它集爱与美于一身,所以有这个说法。在中国菊花象征着隐士,那是因为大隐士陶潜喜欢菊花。
2、具体的东西象征抽象的,这个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还是有些关联的。比如我们说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为什么不说其它的植物呢?那是因为,莲花确实生在在淤泥中,有这个自然特征。因此,象征也不是随便来的。
关于这个象征,我再多说一点。在文学、绘画上,历史上曾经兴起过象征主义。文学上主要是诗歌。象征主义有一些非常有名的诗人,大家可以先记住一些名字,以后可以慢慢看看他们的诗歌,他们是波德莱尔、兰波、艾略特、叶芝……这些都是影响世界的大诗人。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诗的时光》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外国诗人,文笔很优美,让你感觉读诗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


好吧!我们回到课后的一道问答题。课后第三题:为什么最后一段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最后一段是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我们首先要回忆一下自然环境的作用。
1、 修辞2、烘托氛围 3、描写的内容 4、跟主旨情感的关系 5、推动情节 6、暗示人物形象
7、分析象征意义
我们看这段菊花的描写首先用了排比的修辞,烘托出一种美丽的氛围,描写了菊花的多彩,菊花的美丽。那么这里最难的是理解它跟主旨的关系,它有没有象征意义?
我们首先看,这篇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那么这个菊花的描写跟这个主旨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中多次写到菊花。母亲是爱花的,母亲希望儿子出去看花。母亲为什么希望儿子出去看花呢?母亲希望儿子出去走走,换换心情;为什么看花能改变一下心情呢?我觉得花本身美丽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同时鲜花盛开的模样,那种生命力是可以感染人的。因此,我想母亲也是希望儿子能从这种很有生命力的鲜花上感悟一点什么。
因此,这个“菊花在秋风中开得正烂漫”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也表明我和妹妹理解了母亲的遗言,理解了“好好活”的话。
本篇课文最后一道题很有难度,给你了一篇史铁生的另外一篇文章,让你比较与课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我不知道你们老师是怎么给你们讲的,是不是只是告诉你们答案。
我觉得这道题超级难,直说答案毫无意义。难在哪里?难在一篇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比较。反过来,你如了解,这道题到未必真的很难。
你们老师的教参上也只给答案,没有讲什么写法。我想人家编写教参的专家是懂得,人家认为我们老师也都懂,甚至认为学生也是都懂得。
好吧!我们来讲讲一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可以从那些方面来分析。
1、修辞
2、从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来分析 3、语言特点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想象、烘托、对比,先抑后扬)
你必须把这些很熟练的背诵下来,然后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或是选取某个角度。
再看看老师给你的答案:课文多用记叙,选文多用议论。这就是从表达方式来分析。
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分析写作手法的高难度题,你知道了方面,看它哪个方面最突出,然后从中分析,其中表现手法是最要关注的。
好了,这篇文章我分析了很多,我已开始说史铁生是位让我很敬佩的作家。我想大家可以多看看看他的书,对于你的三观很有好处,他的书里面也有很多非常有哲理的话,那是他经历了很大的痛之后的领悟,希望你们读后能在较小的痛之后领悟到人生的一些东西,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算真的学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