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信26:再说快乐
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随笔 |
5\6班的少男少女们:
上周我给大家分析了2014年的中考作文,并且附录了一篇“下水作文”(老师写的作文),那是讲怎么“作文”,其实,除了会“作文”,我想怎么“做人”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一个会作文但是不会做人的人未必是快乐、幸福的,而一个不会作文但是会做人的人,我想他也不会差到哪里。
这次作文围绕的话题是“快乐”。我们有语、数、外、音、体、美的课程,但是我们没有关于快乐的学科,我们不教这个。我们不教这个大约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或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比较关注现实的东西。
关注现实没有问题,东林学院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国事家事天下事”,学习要学以致用,不然就成了黑格尔说的“理论是灰色的”,不过,我们所谓的现实多半都是物质的,关注物质世界当然也不全然是坏事,我们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但是,当这个世界的标准都变成物质的,数字的,我想我们多半是不快乐。就像现在庸俗的成功学,所谓成功不外乎是房子、车子、票子的各样的数字。
很多人都说“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是浪漫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是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不管怎样形容,这样的生活都是“快乐”的生活。
快乐的生活不一定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是快乐的生活。
我们今天的行为,我们的活动,目的何在?你读书、你辛苦地学习,目的何在?你说为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好的工作,为了好的收入……这些都无错,但是这些行为无非是为了最后的“快乐”“幸福”。倘若你赚了钱,但是你不快乐;而你赚的钱不多,但是你很快乐,你选择哪个?你说你选择钱又多,又快乐的方式,但是世界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现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不快乐,纷扰我们情绪的东西太多。作业太多,教育太差,同学太挫,家长太烦,房价太高、天气太坏,人心太差,欲望太多,安宁太少……你总能找到个样的因素在影响你的情绪,于是你有压力了,你焦虑,你不快乐了,抑郁是都市人最形影相随的幽灵。
怎么办呢?
讲如何快乐的文章很多,从不同方面,今天我从我们传统的文化,国学中的一部分来谈这个问题。
一说国学,大家感觉很神秘,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我们的国学,要是用一个很简单的说法来概括,那就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
这周这封信,我就从儒释道三家来谈谈“快乐”这个问题。
儒家的快乐。
孔子快乐吗?
或者说孔子有哪些快乐?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一个人早上获得了某种东西,晚上死了,他也不遗憾,你说他不快乐吗?那么这个“道”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孔子的主张。孔子的核心主张可以用“中和谐恕”来概括。
中和是就是孔子说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及,不走极端,不偏激,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容易生气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情绪偏激,例如,你在玩,爸爸妈妈让你做作业,你想再玩一会,爸爸妈妈觉得你玩得太久了,于是语气不好了,争吵也就开始了。冷静下来,你也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你好,冷静下来父母也知道孩子现在很不容易,但是情绪一来,大家就不管不顾了,好吧烦劳就来了。
而如果,你或则你的父母能控制情绪,不偏激,那么争吵也就少了,烦恼也就少了,相对快乐也就多了。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年轻人,特别是在青春期,本来就是可以“任意妄为”的时期,要中庸,不喜不悲,太难,所以这是中老年人的心态,未必适合我们年轻人。
我们再看孔子说的恕,什么是“恕”,就是我们学的己所无欲,勿施于人。你看,你为什么不快乐?你觉得别人老是强迫你做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情,被强迫的感觉总是不好的。倘若,人们能够不强迫别人,别人是不是就更容易快乐呢?你说是,好吧,那么请你先不要强迫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你只是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做,那么后果就是大家都这么想,现实依然是己之不欲,要施于人。己所无欲,勿施于人的反面是己之所欲,请施于人。你喜欢的分享一点给人。分享是容易导致快乐。但是,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就施于人,人就快乐呢?你看,我们大人喜欢你们小朋友学习,施加于你们,但是你们并不快乐,所以自己喜欢的一定要施于他人,于他人于自己也不一定是快乐的(他人不接受你的所欲,你很容易不快乐),因此,我常讲要换位思考,孩子是这样,父母也要这样,我们老师还要这样,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才知道对方的出发点,才更容易沟通。
孔子的学说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说法,那就是“仁”,什么是“仁”,论语里面没有概念式的的定语,这个跟后面说的君子差不多。
简单说,我们可以说仁是一种“爱”,有爱的人,能够得到“爱”的人显然是更容易快乐的。
爱,你爱自己,珍惜生命,不会随意去自杀,你不会随意为小事而烦恼;你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复杂与美好,不会被生活的暗面击倒;你爱自然,你在大自然中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到这个世界的神奇;你也爱他人,你明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种奇迹的存在,你爱自己,你尊重他人,你乐善好施,你悲天悯人……你有着如此丰富的爱,深层的爱,你不是快乐的吗?
孔子又讲君子,什么是君子?孔子也没有下定义。简单说君子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讲君子常常跟讲小人一起说,我们看看二者的比较
你看,你们在青春期,开始注意自己的打扮了,男孩子开始留长头发,女孩子开始穿短衣服,你们觉得这个很漂亮,是不是漂亮呢?你们怕是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大家都这样,这是一个潮流,很酷,于是你要装酷,你失去了质朴,后天的装饰太重,大人觉得不美,矛盾又来了,很多年后你才会明白,本色才是最美。
孔子还认为君子是与义比肩的,他重“义”,而小人是重利的;君子见贤思齐;小人呢则相反。关于君子和小人以后我再详细说。总之,孔子认为君子是有修养的人,也是快乐的人。孔子说得对不对呢?对!但是,难在哪里呢?难在臣妾做不到。
那我们再看孔子实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是:乐。我们通俗的可以认为是艺术。艺术史可以让人快乐的,你看你累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要是听一首歌,看一副画,是不是会轻松许多,艺术的作用不言而喻,很不幸的是你们肖老师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菌,不会什么琴棋书画,多半只能看人玩乐,自己少了许多乐趣,因此学会一件乐器,会一种艺术技能,你能感到很多快乐,至少像肖老师一样虽然没有艺术的技巧,但是却有一颗艺术的“心”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学说,什么是入世?就是进入这个世界,儒家主张做事,做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为了理想承担责任不断追求。我们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看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于民同乐,我们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可以说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在支撑他们,因此,他们虽然遭遇人生的个样困境,但是他们内心还是平和而快乐的,他们也可以做到朝闻道,夕可死矣。你说这个太大,我们承受不了,没错,我也做不到如此。但是这种积极做事的精神,这种承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你看我,我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还忙,照理说,我可以不用这么忙,老实说做一个老师是容易的,你要是混日子也没有谁能拿你怎样,但是,我不想这样,我不想在这里说自己多么有责任,要对你们多么好,本质上我想追求卓越,我想成全自己,至少我要对自己负责。因此,我从来都是跟你们说,你们不用对得起我,我干这个事情是兴趣,是我的责任,你们要对得起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你们生命,你们更应该对得起自己,有所追求,你就更容易感到快乐,因为你知道路途上的烦恼险阻都是为了成全你考验,你知道终点上的快乐可以慰藉你一路的艰辛。
好吧!我们总结一下儒家的快乐1、做一个君子2、中庸平和的思想3、仁爱之心4、艺术的情操 5、入世的积极的责任心,做事的态度
倘若只有儒家的快乐方式,你一定会快乐吗?我们发现儒家的方法都是再做“加法”,只有“加法”的人生是不会一直快乐的,因为生活不是只有直线,只有攀爬上升,进是一种快乐,退也是一种快乐,加法可以快乐,减法也可以快乐。 接下来我讲的讲道家和佛家的快乐的方法。
那么,我们再看看道家的快乐方式。
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老子认为怎样才快乐呢?
老子的思想里面有一种我们称为辩证法的思想。什么是辩证法?就是客观得看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
例如你拿一把刀,你马上说这是锐利的,但是,老子说它的背面是钝的,你拥有这种辩证思想,当你遇见不顺利的事情,你会想到否极泰来(坏到极点就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当你过于顺利的时候,你会看到泰极否来(好到极点就要向坏的方面发展了),塞翁失马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遇见不快乐的事情,你就要想,不快乐的背后是快乐,太快乐的时候,你要想到“乐极生悲”,这样你就不会长期在不高兴的状态中了。
老子还讲以柔克刚。牙齿是人身体上最硬的东西,而舌头软,但是只有掉牙齿的,没有掉舌头的。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中你不要全部去追求“强”的一面,也要有弱的一面。这方面家长也是,你对孩子非常强硬,处处要听你的,孩子会逆反,你用温柔的方式对待孩子,说不定有更好的效果;反过来孩子什么事情都要随自己的意,不然就发火,可想后果是什么?我们做老师的也是这样,不要什么学生都听自己的,太强求,就会不快乐。
老子讲无为而为,注意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老子说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为而是为了“为”。你学习,一心只想到分数,你但达不到这个要求,你必然失望。你不为分数,但是注重过程,看似你无为了,但是,其实你在为,你的分数也不会差。
我们成人也是,做事情,太想它的功利性,想它的利益,我们多半不快乐。因此,适当的不为而为是可以快乐的。
老子还讲“自然”,自然的状态最好,也就是无为而为;同时,我们也可以谈另一个自然,就是大自然,经常去大自然中,人的心态会轻松而愉悦的。小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茜茜公主》茜茜说每当自己遇到烦恼的时候,她就记起爸爸跟她说的话,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我在上次讲的作文中举到庄子的例子,庄子为何可以鼓盆而歌?
庄子何止能如此呢?
庄子有一种思想叫“齐物论”,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一些小植物存活只有几个小时,神龟上千年,人不过百年,但是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就不要悲伤了,重要在于哪里呢?在于当下,此刻好好感受、珍惜、享受人生。
庄子还谈“有用”与“无用”。我们基本上都认为“有用”好,一只会叫的鸡和不会叫得鸡哪个有用?当然是会叫的鸡,但是会叫的鸡被主人杀了,因为主人觉得会叫的鸡健康。所以,有时过于有用未必好,未必快乐,这跟塞翁失马的道理一样。
庄子讲心灵的自由,不愿意为了功名而失去自由。为了功名,我们失去了太多。不过,我们也不能不追求现实物质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卓越,而不只是功名。你卓越了,功名自然来,但是,我们不能成为“功名”的奴隶,要成为它的主人。
我们再来看“佛学”
佛学认为人为什么不快乐?
佛认为人有:贪、嗔、痴,爱离别、求不得几毒,人的欲望太大,人过于执著,人就痛苦了,不快乐,佛认为这个世界是“空的”“虚幻”,那么你的那些“快乐”也是短暂的,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大的感情的。那么快乐呢,快乐岂不也是虚幻的。佛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不这么教你,因为我们还要在人间。我觉得我们可以尽量去掉贪、嗔、痴,不是全部去掉,因为我们做不到,而是让这些情绪尽量平和,协调,就像这个世界充满了辐射,但是在一个范围内是无害的。
道家、佛家管我们的心里,对于儒家是一个补充,儒家用加法,道家、佛教用减法,到底是加法还是减法,我觉得它们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才是最好的方法。
而在你们这个青春的时刻更多的还是要用儒家的加法,因为这是你们奋斗的时期,当然在奋斗的时候也不忘道家和佛家的减法给心灵减压!
一方面,理论、知识容易,你看我跟你们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我就很快乐呢?非也,我也时常控制不住自己,我想得到,忍不过,所以,生活才是修行,重要的,我们真的要让自己快乐起来,不是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