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2013-12-19 10:51:12)
标签:

规律

得失

想象力

人生感悟

创造力

分类: 教育随笔

5、6班的孩子:

    这周谈点自己的人生感悟。

一、勇敢地面对自身的缺点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一句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

    老子也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安石也说:“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

    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

    也许人脱离了兽性,但是还没有走向神性。人自身的局限让人很难认清自己

    或许是因为当局者迷吧,人总是难以认清自身的。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认清自己的优点不容易,认清自身的缺点不足更是困难。

    从哲学上看认识自己首先是关系到人自我存在的问题。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证明人的存在,倘若人本身都不存在了,一切的意义也没有意义了。

    承认自己的不足是需要勇气的。

    一个面目丑陋者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不美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是值得赞赏的。

    人是容易掩饰自己不足的,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公众中,人的自尊心是容易受到损伤的,于是人习惯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从心理学上讲这也是一种自我的保护。但是,人过于依赖这种保护就容易迷失自己

    二、满怀希望就能创造奇迹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希腊神话中少女潘多拉不幸打开了魔盒,将灾难带到人间,她慌忙中将盒子关上,把希望又留在了盒子中。

周国平说:人生遇见了苦难可以用希望获得拯救,如果希望破灭了就等待奇迹吧。奇迹又从何而来呢?

满怀希望就能够创造奇迹。

希望是一种奇怪的力量,一个人失去了希望,也就基本失去了生活。

满怀希望实际上是一种期待,作为我们教育者要对你们满怀期待,让你们感受到这种期待;作为你们,如此年轻也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希望的人生,才有足够的动力。

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就是消弱了,甚至去掉了自己对这门功课的希望,也是失去了动力,最后就是一烂再烂下去了。

希望不考等待,靠行动是逐步实现;希望也靠信心,靠执着去坚持下去。

 

三、搬走心中的顽石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一块大石头阻挡了家人的行路,不断有人被它碰伤,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办法将之清楚掉,因为他们觉得这块石头一直在这里,这么久都在这了,那么它就应该在这儿,他们是没有能力将之清理掉的。后来妻子不服气决定用尽所有办法也要将它弄走,她一弄才发觉原先的所谓的坚不可摧的磐石实际上很好弄走。

这个故事有很好的启发性: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容易阻止我们去改变自己,创新未来的。

大国崛起是一段时间讨论的热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上崛起。当今世界要成为大国,必要的条件就是:谁掌握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将成为世界新的强国。而科技的发展,必须依赖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

我们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忽略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不单是学校,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创新的开始首先是疑问,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小孩子对这个世界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对这个世界不断地追问。但是,大人对孩子们的追问抱有一种不耐烦的心态,当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简单不过的问题被不断的提出,大人的常常失去平和用“原本如此”来打发解决孩子的问题。

大人们太习惯理所当然了。

而单一的考试模式,所谓的标准化考试,在另一个程度上又在不断地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为了大人,开始同样的轮回,开始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新的小孩。

从个体看,每个人心中都有顽石,都有解不开的结。

惯性有时候是可怕的。

要知识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与时俱进是一句很好的话,流行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无非也是这个道理。

涉及中国哲学的根源的一本书《易经》其内涵也是如此,世界是变化的,思想也要随之变化。这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度曾经因为思想保守,思维陈旧,拒绝改变固有的体制和思维生活方式被列强打开了大门,写下了一段屈辱史。

这个世界需要变通,需要中和。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很多地区冲突。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争夺。但是跟他们彼此之间的固有思维模式也有相关。例如巴以冲突。这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伊斯烂文化和基督文化的冲突,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冲突,像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历史为我们写明了答案,如果监守自己的一维思想,固守成见,冲突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搬开心中的顽石,换一种思维方式才能为自己也为他人活一份安宁,一分自在,一分成功。


四、忘我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这是一个颇有佛理的话.佛家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之一有了这个观点.执著于我的观念之中,反而容易迷失自我.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有我反而使我们不太容易走向成功.

为什么呢?

从道家的角度看:是一种局限,无更是一种无限,有的作用正视通过无的作用才显现的.例如杯子,因为里面是空的所以才能乘水.

人过分有了的观念,就会把自己局限起来..你会考虑到成功、失败。得失种种利益。简单说来就是容易患得患失。

人生不是只有抓取,只有前进才能成功的,适当的懂得放弃反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过分强调“有我”的人,往往是只会抓取不会放弃,只懂得前进不明白退却的人。这种人把结果看得大于一切,忽视了过程的意义。生命的结果就是死亡,生命的意义只能在过程中体现。但是,太多的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有时包括我),追求原因是他们把利益看得太重,再溯本追源就是这个“我”字,是这个“我”的躯驱使身体不断满足佛教所说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的刺激,享受。

所以说忘我是困难的。

忘我能比较容易的做到单一,单纯。而简单,专注则使人更容易走向成功。我们去看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往往都是具有了这样的品行。

所以,记住忘我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五、学会创造性的思考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写给孩子的信20:人生感悟2

没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能力。老师们时常在感叹:我们的学生缺少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丢失的?

小时侯看过的一篇文章说一次智力比赛:上面画一个圈。大人们只能说出它是一个零,孩子能说出它是月亮,它是太阳,它是车轮。在这篇文章里,大人的想象力是枯竭的孩子们还保持着鲜活的想象力。

创造力是跟想象力紧密联系的。

那么,我们的想象力又是怎样随着自己的年龄逐步丧失的。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年龄越大,想象力越差。

是年龄造成智力的损伤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的问题出在教育上。

我们大都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好。按照这种逻辑,美国为什么能在很差的基础教育上完成那么令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成果呢?假如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基础教育呢?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我们摧残的创造力,还是本身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出现了问题。

《创造力危机》一书指出:“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引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是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快于、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比美国的教育必然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

看看中美教学课堂,你就可以看出一些答案。

《创造力危机》里讲到: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这样的例子太多,又例如: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而美国学校的图画课,老师不让学生画具体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题目。比如说:你们如果看到恐龙(美国孩子对恐龙出奇的偏爱),恐龙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们就根据各自的想象去尽情发挥。

怎样的手段,怎样的目的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我们呐喊改变的时间也已经很久了。我们在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变,不过真正的思想的改变,我看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可以把课堂做得很热闹,但是骨子里面的思想还是没有彻底的转变。

分数的判定还在那里。现实中的老师还很难真正的去超越这世俗的标准。

大多人都是这样的,世俗标准决定着他的行动。不要太指责这有多么的庸俗。现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老师有老师的无奈。

在一个过分强调结果,追求利益的社会,以成败论英雄在教育中就转变成以分数论英雄。分数的威力始终是无人能及的。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想象力,创造力是退而求之的。标准,才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悲哀。

好吧!这周说这些!

                                                                   肖涛

                                                               2013年12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