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鲍比·菲舍尔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母在他两岁时离异,由母亲抚养长大。菲舍尔七岁时自学国际象棋,十四岁获得美国少年组国际象棋冠军,十五岁挤身世界冠军挑战者八强。


也许,他是西洋棋史上最伟大的天才。
1972年菲舍尔获得挑战世界棋王斯帕斯基的资格,并且战胜了斯帕斯基。整个美国都沸腾了,菲舍尔作为英雄回到美国,等待他的有总统的接见,还有大量的美元赞助。
菲舍尔成为了众多棋手的偶像。
六岁的乔希·维茨金原来只是一个热爱棒球的普通的美国男孩儿。在放学的路上,他对公园里下国际象棋的场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每每放学,他常常停步观看这些业余棋手的下棋。
渐渐的,他在国际象棋方面的天赋开始展现。
他在与父亲的对弈中轻松战胜了父亲。
他是不是又一个费舍尔?是不是又一个象棋天才?


天才是一个耀眼的词汇。
当天才的能力能转换成世俗的利益的时候,天才更成为不少人,主要是家长日益追求的目标。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了一个天才泯灭的故事。但是,后人们几乎不会从这样的故事中汲取什么,因为“天才”所带来的“利益”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总有一些才能出众于常人的孩子,这些孩子卓越的表现,总让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才,于是对于天才的系统训练也就五花八门的展开来了。
莫扎特、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类的翘楚,家长们是不敢去指望的。但是,诸如什么中国名校、世界名校的梦想似乎是可以触摸的。
因此,各种辅导班铺天盖地的出现,大家相信纵然不能培养出天才,也能培养出在考试中的“能才”来。
乔希·维茨金的父亲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他开始为孩子寻找专门的教练。在教练的培养下,乔希·维茨金的棋艺也大大的提高,他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并不断赢得比赛。
最初,维茨金对象棋的热爱完全来自内在的兴趣,他不恐惧输赢,他只是在象棋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快乐。现在,父亲对他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与期待,压力逐渐代替了兴趣,他发现父亲对他胜利的渴望胜过了对他的渴望,他觉得一个个胜利正在带离他父亲远离自己,于是聪明的他开始故意输棋。
他想通过失败来重新抓住父亲对他的爱。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渴望自己孩子的成功?但是,在对孩子的培养成功的计划、训练中又包含了多少私心呢?很多父母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成功作为自己光宗耀祖、面子上的事情,还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成功当作了一门生意来经营,当然更多的父母则是在恐惧现实、未来中期望孩子不被社会淘汰,从而过上更有尊严、舒坦的生活。
其实,培养孩子追求成功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在这个追逐过程中,你让孩子付出了什么代价?
如果以成功者的结果来看过程,所有过程的艰苦、甚至残酷都成了磨练.就像朗朗,现在他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他小时候所有的疯狂都成了一个个励志的故事。但是,倘若他不成功呢?现实中又有几个朗朗呢?是不是所有的残酷的训练都能带来成功,而即使成功了,付出了一些不该付出的代价,这样的成功有多大的意义?
诚如耶和华所言:一个人赢了世界,却失去了自己,有什么意义?
但是,这样的忠告在现实中怕是难以起到警示作用。特别在中国现在这个充满了激烈竞争却又不甚公平的年代,成人的恐惧早就变着法子施加在了孩子身上。各种五花八门的所谓的兴趣班就是典型的例子。
成人让孩子不断参加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似乎觉得这样孩子就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其实家长也明白,这样的兴趣班、辅导班是培养不出什么天才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购买一种安慰:我为孩子付出了。
家长确实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至少参加这样的辅导班,付出了不费的开支,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一个最需要的付出:那就是与孩子的沟通。
孩子心里的寂寞,特别是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尤其严重,而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家长把结果看得比过程重要,结果就是家长更多的只关注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而对过程的忽略又造成了结果的不理想,形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缺少对孩子心里成长的关注,更没有对孩子心里成长的知识与计划、设计,于是各样的冲突,孩子的心里问题也日益显现。
当你抱怨孩子不跟你交流的时候,请你反思一下,你有多了解你孩子的内心世界与诉求?
还好维茨金有一位懂孩子的母亲,父亲关注孩子的成功,而母亲更在意孩子的自信、快乐;象棋教练教孩子要狠心,要气势上压倒对方,母亲则希望孩子保持住他本性的善良;教练反对孩子到广场跟那些业务选手下棋,母亲却愿意带孩子到广场下棋,因为孩子在那里有更多的快乐。
当你不只是关注孩子的成功,而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关注了过程,其实成功离孩子也不是很远了。
维茨金就是这样的,当他感觉到父爱又重回他身边的时候,他对象棋本身的兴趣也恢复了, 他又开始下棋了,并且进入了一个重量级的比赛中。
但是,现在他面对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对手。跟他一样,这个对手也是一个儿童天才。跟维茨金不一样,他的对手似乎就是为象棋而活,他的生活中只有象棋,他的父母把他托给了教练,在教练那里他得到了训练,他的眼里只有象棋,只有成功,而对维茨金来说象棋只是乐趣,他同时还喜欢棒球,象棋不是生活的所有。
他们相遇了。在气场上,这个为象棋而活的对手占据了上风。维茨金内心也感受到了对手的强大,他似乎失去了自信,他觉得自己赢不了,他再次害怕失败了!
当然,故事的尾声维茨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毕竟他也是一个极具象棋天赋的孩子。他布了局,诱导对手犯错误,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结局。不过,这个时候,他请求跟对手求和,他试图给对手留意情面,因为他知道对手还没有输过,他是为了象棋获胜而生活的。
但是,对手拒绝了他。最后,维茨金战胜了对手!
维茨金在胜利的同时保留了善良,一个有实力的善良的人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特别是应试教育中,我们只追求胜利,追求结果,善良是可以让位于胜利的结果的。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各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尽管,我们的教育从来是宣传真善美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让学生失去那些最美好的东西。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寻找鲍勃、费舍尔》。鲍勃、费舍尔在他获得世界冠军后就消失了,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做他自己去了。追求冠军是我们的目标,成功后的淡泊那是另一种境界,当然这不是本文想要主要说明的东西。
但是,不管怎样,无论天才也好,常人也罢,最为重要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追求成功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磨练以及带来的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