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赔钱?一次班会的讨论
(2008-11-04 16:17:46)
标签:
随笔感受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好像情况还比较严重。
学生甲在宿舍被关在了阳台门上,没有办法出来。马上就要升起了,学生甲担心迟到,让学生乙帮忙。学生乙没有找到老师。学生甲让学生乙踢门,称门踢坏了他来陪。
于是一个好端端的门少了一大截。一下残废起来。
案情很快需要处理。
介于当时情况紧急,学校没有给学生甲和学生乙处分。毕竟,学生怕迟到,当时又没有找到老师,学生乙也是在帮助同学。
但是,公物受到了破坏自然需要照价赔偿。
我的意见是2个人都要赔钱,学生甲指使学生乙踢门,要负担主要责任,学生乙没有冷静思考,学生甲让其踢他就踢,有点不冷静,门也是他踢坏的,当时他可以再找找老师,老师到食堂去了,学生是知道的。
我决定让学生甲赔偿200元,学生乙赔偿一百元。
学生乙不干了,认为他是在帮人,学生甲也声称踢坏了由他赔,他不应该出这100元。
为此,我在班上展开了讨论。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乙应该做一定的赔偿,理由如下:
例如一个人指使另一个人去杀人,这个人杀了人,指使他的人要判刑,那这个杀人的就没有罪吗?
学生乙认为这个例子不恰当,因为两件事情不是同一件事情,例如是他,或则绝大多数人不会人家叫他杀人,他就去杀人。
学生反驳乙:你不能肯定你不去做,假如这个踢门的是不是你,让你去假象,你也可能说你不会踢,因为你预见了踢门要赔偿,如同知道杀人要偿命一样。但是你身在事件中未必能保持清醒,所以虽然事件不一样,但是逻辑关系是一样的。
学生乙依然坚持他的观点。
学生由起来发言:把事情放大,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指使另一个人去杀人,这个杀手有罪,那么把事情缩小,这个踢门的乙就没有责任吗?
学生又觉了一个案例:一个人去帮人追小偷,路上碰坏了别人的东西,这个该有谁负责呢?是这个帮助人的人,还是被帮助的人?法院好像判的是被帮助的人,但是那是法律的判罚,从人情上说,这个人还是要承担责任。回到这个事情,老师让你也赔钱是想让你承担责任。
学生乙承认他有责任,但是他不应该赔钱。
争论很激烈。
学生又举例子,从学生乙的说话中,学生乙是处于无聊,处于头脑发胀把自己关在门外,并要求甲帮助的,既然学生甲的请求是非理性的,所以学生乙当应非理性的要求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应该承担责任。
一个学生由说:学生甲应该赔,因为2者并没有签订合同,他们之间没有契约关系,他应该赔。
大多数学生也支持学生乙应该赔。
这样争来说去,一节班会就要结束了,学生乙依然坚持他的观点,认为他不应该赔,我没有说服他,我举了一个例子,小说《草房子》里面,桑桑和杜小康去骑自行车,中途累了,就在路边烤红薯吃,结果把农场地烤着了,发生了火灾。杜小康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受到了同学的敬佩,而桑桑的胆怯受到了同学的耻笑。
学生乙并不接受这个故事,他依然坚信是学生甲让他这么做的。
到这个时候,学生乙接不接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我无力去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实际上学生乙的说法也多少有点成立,但从这件事情看,他似乎也可以不赔钱,我坚持自己的观点确如学生所说,是希望他承担责任,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接受一个什么教训呢?当然不是让他感觉帮助了学生要受到惩罚,而是告知他要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处理未必公平,我的用意未必是最佳。
不过,学生的争论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强权可以获得我想要的结果,例如赔钱,但是未必是最好的效果,当然,这次学生并没有接受我的用意,学生到底该不该赔,我似乎也糊涂了,似乎我失败了一次,那就让我失败吧,我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失败。